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西道堂见闻
那么,如今的西道堂又是什么样?7月17日一早,我们来到西凤山下的西道堂中心寺———临潭清真西大寺,与当地穆斯林群众一起参加开斋节会礼。会礼结束后,参观了西大寺和西道堂建筑群。在西道堂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西大寺和西道堂建筑历尽沧桑,几度兴建,又数次遭毁。1980年,西道堂现任教长敏生光领导教众第四次建造西大寺,在此基础上,1990年,又进行了整修扩建形成现有规模。而正在建设中的西道堂建筑群更是恢弘壮观,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元素。
参观过程中,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副院长高占福对记者说:“在今年5月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做好‘四个必须’,其中一条是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马启西先贤就是中国近代伊斯兰教发展史上将伊斯兰文化中国化的著名思想家和实践者。现任西道堂教长敏生光继承并发展了马启西先贤的理念,使西道堂在新时期焕发了新的活力。”
采访中,甘南州委常委、临潭县委书记宋健对西道堂予以高度评价: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西道堂注重改善信教群众的经济生活,从事贸易活动,以商补农,以副补农,农、工、商、牧、学全面发展。长期以来,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改革发展、助推扶贫攻坚、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临潭县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
“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
“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在临潭期间,这是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敏生光教长告诉我们,西道堂在初创时期就形成了“为大众疾苦着想,关心国家命运,服务于地方社会”的传统。对于西道堂来说,“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的教义教理始终贯穿在各个历史时期。
17日下午,在西道堂临时搭建的一个简易舞台上,西道堂穆斯林群众举行了主题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庆祝开斋节文艺演出,当86岁的马学芳拄着拐杖与20多位回族姐妹一同走上舞台,时隔70年再一次演唱起她们在抗战时期唱过的爱国歌曲时,全场震撼,报以热烈的掌声。
当地群众告诉我们,抗日战争爆发后,西道堂教众深感投身于民族救亡运动是穆斯林的历史责任,于是全力投入到抗战宣传当中。西道堂创办的临潭县民族第二小学校和临潭旧城私立启西女校的师生经常组织宣传队,排演话剧,演唱爱国歌曲。他们还上街贴标语、绘漫画、办墙报,用多种形式揭露日寇侵华的暴行,唤起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的行列,充分表现了西道堂穆斯林的爱国热忱。1941年12月17日,为了联合全国回族青年一致抗日,当时的西道堂教长马明仁承担了向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表达西北回族人民抗日爱国热忱的责任。他从甘肃陇南出发,经四川成都,徒步到达重庆。1942年4月20日,马明仁教长返回临潭,前后共历时126天。在重庆期间,马明仁教长见到了蒋介石,并递呈了一份《万言书》。
时至今日,马学芳老人仍然记得马明仁教长为激励启西女校学生的抗日爱国热情而编写的校歌:
“洮水涌,朝日临,回民儿童的大本营,说的是中国话,读的是中国书,我们不讲狭隘民族,我们不分任何界限,过去的畛域完全要把它划除。读书是天职,扫除边区的文盲,同学们携起手来,向前进!拿我们的血和肉,去拼掉敌人的头,将来献给国家民族!将来献给国家民族!”
编辑:孙莉姗
关键词:伊斯兰教中国本土化 清真西道堂 爱国 信仰 拉仁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