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宋安东:留洋八载“破冰”路
宋安东代表北京队参加2014-2015赛季全国少年锦标赛A组比赛,助球队力克哈尔滨、齐齐哈尔等专业队夺冠。
有一次,宋安东的爸爸跟儿子聊天时问,你觉得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儿子的回答很简单:快乐。因为有着太多与年龄不符的经历,18岁的宋安东很容易让自己乐观、积极起来。“他内心的强大,有时甚至超越我们。”安东爸爸说。
当地时间6月27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森赖斯进行的北美冰球职业联盟(NHL)选秀大会中,这位文静、腼腆的北京大男孩于第6轮、第172顺位被纽约岛人队选中,成为该联盟近百年历史上首位中国球员。挥杆逐梦,留洋八载,宋安东用自己的努力,率先击破了中国冰球通往世界最高舞台的坚冰。
宋安东(右)在比赛中。
率队扬威少儿赛
宋安东1997年1月31日生于北京。小时候,因为患了喉炎,医生建议他多呼吸凉空气。于是,2002年年底,父母把宋安东带到了国贸的冰场。滑了一个多月冰,正当小安东感到有些无聊时,场边一帮穿着护具打冰球的孩子吸引了他。那身“盔甲”让他觉得像是电视上的奥特曼,酷劲儿十足。
就这样,不满6岁的宋安东开始接触冰球。尽管当时带过他的教练回忆起来都说“这孩子有天赋,学得快”,但安东爸爸对此坚决否认:“打球没有捷径,只有多练。我们当时几乎每天放学都去,身体不好嘛,想让他多锻炼。”
无论如何,小安东的球技突飞猛进是不争的事实。2005年,他跟随一帮大孩子远赴渥太华,参加了贝尔首都杯邀请赛。这项历史悠久、享誉北美的少年赛事,将队伍按年龄和专业程度分组。尽管比赛未能出线,却令安东爸爸长了见识。
当时北京打冰球的小孩并不多,家长们因为孩子凑到一起,也成了“朋友圈”。一些格外狂热的家长牵头成立了“虎仔队”,小安东和著名导演英达的儿子英如镝都是其中一员。2006年,虎仔队在香港和马来西亚的两项邀请赛中接连夺冠,虽然是业余赛事,但家长们心气儿顿时高涨。这时安东爸爸提出参加贝尔首都杯,家长们一下子来了兴致:世界那么大,咱们也去比划比划!
此时距离比赛开始还有3个多月,孩子们开始加班加点训练,经常为了配合冰场的营业时间晚上10点上冰,半夜才能回到家。宋安东作为队长练得最勤,几乎每周末都随父母从昌平的家穿城而过,泡在亦庄世纪星冰场。12月底,孩子们兵发渥太华,连家长们都没想到的是,11只小“虎仔”竟以全胜战绩夺得了娱乐组别最高级的“HOUSE A级”该年龄段冠军。
此事在冰球氛围浓厚的加拿大引起了不小轰动,渥太华当地报纸也在相关版面头条进行了报道。“印象最深的是争夺出线权那场比赛,直到最后几分钟才奠定胜局。虎仔队人少,孩子们打完比赛全部透支,许多家长都哭了。”后来,在宋安东留洋期间,爸爸想儿子时还经常翻出那场比赛录像来看,“安东第3节基本没休息,偶尔换下来,教练抓着脖子‘咕咚’灌口水,就又推上去了。赛末两个球都是他进的,比赛有点惨烈,但对孩子的意志品质绝对是很好的磨练。”
迈出留洋第一步
贝尔首都杯夺冠既是惊喜,也是触动,并最终成为宋安东等一批“虎仔”远走他乡的决定性经历。“2005年去加拿大时,看到当地的冰球氛围,我就暗想,孩子要想打出名堂必须得出国。”安东爸爸内心很清楚,HOUSE级只是娱乐水平,而当时北京的冰球环境只能供孩子们娱乐。“好几个教练都跟我说,之前有几个好苗子,都是打到12岁就没球打了。安东要想打下去就必须得出国。2006年底拿完冠军,我就下决心走了。”
出国打球,意味着整个家庭的生活轨迹全部改变,父母的事业也会有所牺牲。但宋安东的父母没有丝毫犹豫,因为他们看到了儿子对冰球的热爱和几年来的成长。“他上冰的感觉跟平时不一样,非常自信、成熟,跟小伙子似的,下了冰就是一小屁孩儿。”爸爸对安东说,这是全家为你做出的巨大变化。他觉得儿子听懂了。
2007年4月,宋安东参加了加拿大奥克维尔游骑兵队的选拔,并顺利入围。当时有位家长闻讯对安东爸爸说了一番话,令他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安东要是选上,虎仔队就散了,没选上这队也散了。意思是,选上了会带动很多人相继远走;选不上,说明水平也就到这了,不用再练了。”果然,继宋家之后,队中几位中坚力量也相继赴美国、加拿大留学了。
奥克维尔别名“橡树村”,是多伦多近郊一个注重冰球教育的小镇。由于球队要求宋安东7月参加试训,而忙于处理繁杂事务,准备举家搬迁的安东父母无暇陪伴,只得拜托一位长居加拿大的朋友回国接儿子赴加。10岁的小安东,就这样跟着一位素不相识的阿姨,在酒店住了近40天,完成了先期集训。当宋家一家人来到加拿大,儿子已经可以带着他们吃饭、买东西了。“人际关系、生活环境、语言……一切都是陌生的。后来我跟他妈也寻思,你说咱俩当时怎么想的?”时隔一个多月,安东爸爸明显感到儿子又长大了,“那段经历对他是很大历练。”
但在当时,小安东没有对父母道过一声委屈。就在去年,爷儿俩闲聊时,安东爸爸问他:你当时是什么感觉?宋安东反问道:“你觉得能是什么感觉?”
发挥长处改位置
初到加拿大,最难适应的还是训练。无论技术、战术还是身体素质,宋安东都明显跟不上球队的水平,在场上不知该往哪儿去,连最基础的滑行动作都要改。教练告诉他,想要弥补差距没有捷径,“既然你不如别人,就只能比别人更努力。”
于是,宋安东又成了最勤奋的一个。他曾在多伦多寒冷的冬天每周两次清晨6点起床练体能,还专门请了滑行教练加练滑行。经过近两个赛季的不懈追赶,宋安东终于跟上了球队的整体水平,滑行动作甚至已经可以在全队做示范。教练和队友们对宋安东也十分认可——在冰球队立足靠的是态度,只要够努力、肯付出,就会得到尊重。
从10岁赴加到15岁离开,宋安东在游骑兵队打了5个赛季,曾在比赛中荣膺单场MVP(最有价值球员)。作为一家高水平俱乐部,球队有着严格的选拔、淘汰制度,每个赛季后都会有几人离开。到2012年,宋安东转战美国读高中时,5年前身处同一梯队的17个孩子算上他只剩4人。
来到加拿大的第3年,宋安东经历了其冰球生涯中的“大事件”:改位置。当时司职前锋的宋安东视野极佳,经常在比赛中传出令教练兴奋的球,每年的观察力测试成绩也是全队最佳。加之他滑行稳定、很少失误,因此教练提出让他改打一段时间后卫,希望他通过实战演练提高对场上整体形势的把握,今后在前锋位置上更有作为。位置的转变,令宋安东一度很不适应,对于后卫的技术和思维方式一时无法吃透。技术可以练,但意识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在比赛中犯错来修正。幸运的是,游骑兵队的后卫教练十分善待这位羞涩的东方少年,从不严厉斥责他,而是循循善诱、鼓励为主。对此,宋家一直心怀感激。
2010-2011赛季初,也就是宋安东加盟游骑兵队的第4年,教练提出让他作为后卫再观察一段时间。此时宋安东打后卫已经游刃有余,在场上几乎不会犯错。赛季过半,教练郑重表示:米沙(宋安东的俄文名字)在后卫位置上的表现比前锋要好,将来可能更有发展。于是,宋安东正式完成了“转型”,成为一名后卫。到该赛季末,他已是队里的主力后卫了。
奋发图强读书郎
15岁,宋安东再次远走,赴美国读高中。这一选择是为了将来加盟大学球队,征战NCAA(美国大学体育联盟)。即便以职业球员为目标,但宋家从未想过以牺牲学业为代价,读大学是宋安东人生规划中不可或缺的篇章。
听说宋安东要走,游骑兵队教练十分意外。根据规定,只要年满16岁就能参加安大略省的选秀,力争成为该省职业联盟OHL的选手。从OHL逐步晋升至AHL(NHL的下属联盟)、NHL,则是许多加拿大冰球少年的圆梦之路。教练三番五次挽留,他问安东爸爸,你们不就是为了打冰球来的吗?孩子参加OHL选秀肯定没问题!但宋安东并不想过早放弃学业,涉足职业赛场。
于是,在留洋5年后,宋安东再次只身启程,前往位于新泽西的劳伦斯维尔私立高中。这一次,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学业。美国私立学校的教学水平本就高于加拿大,劳伦斯维尔又是美国排名前10位的名校,繁重的功课让宋安东一度有些吃不消。校方要求他重读在加拿大已经完成的9年级,但宋安东选择正常就读10年级。他利用业余时间补习9年级的课程,通过了学校严苛的考试。
读书跟打球一样,想要提高没有捷径,唯有下苦功。赛季期间,宋安东常常4点半起床学习,然后上课、训练,晚上继续读书、做功课,夜里12点才睡。他每周就盼着星期三,因为上课时间晚,能多睡一小时。同时,训练也不能有丝毫松懈,因为作为运动员特招生,他必须在球场上有所作为。“全校都知道我不是考进来的,正因如此,我的学习成绩更不能差,不能让别人笑话。”宋安东说。
在劳伦斯维尔的3年,宋安东的成绩始终没有落下。同时,他在比赛中依旧表现优异,2014-2015赛季还被任命为队长,并荣膺新泽西私校联盟赛季最佳后卫。“冰球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当然不能为了打球荒废学业。”安东爸爸说,当初赴加拿大留学,也并非一定要让安东走职业道路,“只因为他喜欢这项运动,所以创造环境让他继续从事。但学必须要上,这是很明确的。”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宋安东 冰球 为国战冬奥 申奥形象大使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