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战争硝烟战争硝烟
血战腾冲:中国军队第一次从日军手中夺回城池
1944年9月14日,躺在腾冲街巷内等待送救治的远征军伤兵。在战斗中,美军军医协助中国军队开设了野战医院,战场救护工作甚为得力。
1944年的滇西抗日反攻作战,主要战场大致集中在松山、腾冲、龙陵三处。
这是当时日军代号为“龙兵团”的第56师团在滇西三角防御体系的三个支撑点。对于这三地之间的关系,一名在龙陵战场幸存下来的日军主计军官(后勤会计人员)石川颱一,曾在其回忆录中形象地绘图比喻其为“双头龙”:松山、腾冲是两个“龙头”,龙陵以西沿滇缅公路延伸到芒市、遮放、畹町,为“龙身”。
借这位日军主计军官的比喻,远征军滇西反攻最后的战果,就是斩断了两个“龙头”,砸烂了一段“龙身”,最后,日军拖着血肉模糊的残肢退缩到缅甸去了……
中国远征军欲攻取腾冲,必先征服高黎贡山,其时日军防御前沿已经推进到这座平均海拔3300米的险峻山系。高黎贡山如同一座巨大的屏障,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渡过怒江后,首先要仰攻这道屏障,而后才能进入龙川江、大盈江谷地,以重兵合围腾冲城。
高黎贡山,被当时的美军喻为“二战海拔最高的战场”,攻打高黎贡山被喻为“云层上的战斗”。战时,中国军人在凄风苦雨中饥寒交迫,官兵因冻饿而死者甚至超过了阵亡人数,那是“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坚持下来”的战斗。
腾冲城始建于1448年,后明代戍边军民又将其修筑成一座石头城,异常坚固。日军侵腾后,城内居民多数都遁入深山避难,留居城内的当地人不多。
日军从高黎贡山收缩后,转入城内及其外廓负隅顽抗以待援军。攻克高黎贡山后,我军即转入腾冲围城作战。
蜚凤山之战
腾冲城外围的战斗,攻夺蜚凤山是一个典型战例。
蜚凤山是一座孤立的小山,海拔仅1800多米,但却正卡在从北方进入腾冲的公路边,为腾冲外围前哨,既可率先阻敌又可发出预警。于是,日军守备队长———第148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令第3大队第7中队的一个小队配属一个机枪分队(相当于中国军队的班)据守,实际兵力仅有40余人,由副岛秋雄准尉指挥。
蜚凤山状如哑铃,两个山头西高东低、中间略凹,西面的山头在当时的军用地图上被标注为5138高地(以英尺计量———笔者)。7月2日,从中路向腾冲城推进的第198师第592团,率先向蜚凤山攻击,当晚与敌发生激战。至3日晨,将该山东部占领,残敌西退,与5138高地之敌会合,据守不退。此后,第36师第108团加入攻击。
该师参谋长胡翼烜回忆:
7月4日清晨,师长李志鹏将军偕配属本师之重迫击炮团团长廖活民,同往前方指挥所,指导第108团(团长李丁陆)攻击腾冲外围据点蜚凤山(标高5138)敌军阵地。我重迫击炮、81迫击炮及60迫击炮集中猛烈射击,掩护步兵前进,经数度冲锋,官兵颇有伤亡。右翼攻击队第1连连长沈世昌负伤,攻势陷于停顿。下午1时许,续调预备队部分兵力,继续攻击,近黄昏时仍未奏功,双方彻夜对峙。
防御蜚凤山的日军仅副岛准尉指挥的40余人,居然能与中国军队前后近两个团对峙两天。如按李志鹏战报,4日日军已伤亡约20名,那么阵地上所剩不过20人,如何打不下来?
对此,集团军杨福纳参谋的回忆,似乎能让人管窥日军战斗意志和战术素养之一斑:
我第36师在7月中旬(应为上旬——笔者),派一个团的兵力仅四五百人(因当时兵员伤亡,未获补充———原注),由东、北、西三方进行包围攻击,并以师之山炮营(应为集团军配属的重迫击炮团——笔者)直接支援。第一次之拂晓攻击并未奏功,因日军之射击纪律极佳,非待我攻击部队进至其阵地前方百公尺之内,决不开枪射击。因之,当第一次攻击时,我部队虽轻易破坏敌之障碍物,进至阵地前缘准备发起冲锋时,敌军以猛烈火力行急袭射击,使我军伤亡惨重,攻击顿挫。
编辑:曾珂
关键词:血战腾冲 中国远征军 第一次从日军手中夺回城池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