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一个“牧民省长”的本色人生
追记蒙古族共产党员、青海省原副省长尕布龙
新华社西宁8月9日电题:一个“牧民省长”的本色人生--追记蒙古族共产党员、青海省原副省长尕布龙
新华社记者孙铁翔、陈凯、庞书纬
2011年10月8日,寒露,一位老人走了。
2014年,《西宁晚报》推出评选影响青海历史人物活动。短短几周时间里,晚报热线电话响个不停、微博留言不断、信件纷纷而至……先后有3000多位市民不约而同地向报社推荐他。
这位老人,就是蒙古族共产党员、青海省原副省长尕布龙。
18年奋斗,给西宁百姓留下了郁郁葱葱的南北两山;30年坚持,将自家房子改成“牧民店”,让许多农牧民在省城多了个“家”;50年的奉献,走遍青海的山山水水,也走进了百姓的心坎里……他用质朴和执著,书写了一名共产党人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实干本色--他是青海的“忙活人”,哪里工作最苦最累,他就会出现在哪里
在担任青海省委常委、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22年间,尕布龙很少待在机关,一有机会就往乡下跑,一年要跑五六万公里,几乎每个乡村都留下了他的脚印。
他车后备箱常年装着一些劳动工具、一床狗皮垫子、一袋白面、一袋青稞面,走到哪里就干到哪里、睡到哪里、吃到哪里……
“下乡时,他经常半路下车,绕道步行,走帐篷、串牧户。”曾任尕布龙司机多年的催生满说。
1990年春,尕布龙前往海东地区(今海东市)民和县满坪乡调研扶贫。
在一间破旧的茅舍前,一位农民把他引进屋。这是河口村的陈老汉家,眼前的一切,让他心痛:
窗户残破,四面透风;土坑上的毛毡,满是虫蛀鼠咬的窟窿;墙根儿里的被子,旧得辨不出颜色……
回到西宁,尕布龙彻夜难眠。河口村的所见所闻,像石头一样,压在他的心头。第二天一早,他就让司机将家中的六床新被子给陈老汉送去。
“把新被子全拿走了,家里来人盖什么呀?”司机问。
“我们的困难好克服,先帮助群众最重要。”尕布龙说。
此后几年,尕布龙先后帮河口村解决了灌溉、通电问题,还引进了蔬菜种植等多个扶贫项目。如今的河口村早已摘掉了压在头上多年的“贫困帽子”。
辽阔草原,见证他成百上千次艰苦跋涉化解扶贫难题;连绵大山,记住他不知疲倦翻山越岭改善学校条件;奔流湟水,难忘他不计其数地下乡调研关心生产发展……
1985年冬天,一场特大雪灾袭击青南高原,2000多户人家断粮。
时任青海省副省长的尕布龙已经年近六旬,身边很多人都劝他:“您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别去一线了。”
他哪能坐得住,二话没说便跳上连夜赶赴玉树救灾的汽车。
5300米的指挥部前线,积雪足足有一米厚,通往乡村的道路全都被封死。
“群众都脱险了,再回去!”
搬草料、运燃料、安置群众、转移牛羊……尕布龙和大家一起在高原上扛了一个星期,直到晕倒在现场。
“怎么劝他也不听,那是累的啊!”时任玉树州曲麻莱县农牧局局长的阿旺尖措说。
当尕布龙撤下来时,他脸色发紫,感冒引起的肺气肿险些要了他的命。
有人说,只要有工作,尕布龙就往前冲,就像一头老黄牛,几个人拉也不回!
1993年,尕布龙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岗位上卸任。老黄牛似乎可以休息了。
然而,命运却给他安排了另一种生活--种树。同年,他被任命为西宁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
“青海好,青海好,青海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
青海生态独特而脆弱,特别是环绕西宁市的南山和北山,冬春黄沙漫天,夏秋泥沙俱下。
让南北两山变绿,谈何容易?
“有人说种不活树,那我就种给大家看!”退休第二天,“不信邪”的尕布龙扛着锄头带人上了山。
他决定先在西宁市北山的大寺沟和韵家口两地画出3块示范区。从那时起,他就“泡”在了山里。
早上六七点他就开始挖树坑、抬树苗;中午就在山坡上和工人们一起啃点干馍馍、喝点茶;晚上实在太晚了,就在山上凑合睡一宿……几年下来,原本寸草不生的大寺沟,被成片的红柳林覆盖;原本是乱坟岗的韵家口,也建成了60多亩的苗圃基地。
尕布龙心里乐了,大家心里也敞亮了。
紧接着,他像上足了“发条”似的,又开始带领大家制定南北山绿化的长远规划。
根据西宁气候干旱、土壤缺墒的特点,尕布龙提出“以水定林”的思路,即规划绿化项目时,第一年先动工水利工程,第二年再整体造林。
看到南北两山一年年绿了起来,尕布龙更来劲儿了,他就像钉子一样“钉”在了山上,与山相伴。
有一年春天,风很大,尕布龙带着工人到韵家口苗圃挖红柳苗。收工时,人们发现他不见了,便急忙四处寻找。
原来干了一天活儿的尕布龙实在太累了,靠在苗圃的地埂上睡着了,身上、脸上、耳朵里、鼻子里全是沙土。
“他就是这么个人,心里只装着公家和百姓的事。”海晏县原工商局副局长宁克利回忆道。
从1993年开始植树直至2011年去世,尕布龙在南北山林区的劳动日多达3000多天,就连每年大年初一至初三,他都亲自上山值班,从未间断。
18年来,他带领大伙儿植树造林3.75万亩,栽树近3000万株……如今南北两山的森林覆盖率由当初的7.2%提高到现在的75%,成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2009年6月,重病缠身的尕布龙住进了医院,他再也不能往山里跑了。医院专门给他挑了一间能看到北山的病房。
为民本色--他是百姓的“知心人”,只有干部多走“操心路”,百姓才能多走“安心路”
“别叫我省长,我就是个牧民。”
那些年,从草原的这一边,到大山的那一边,尕布龙一直是百姓的“知心人”。
从20多岁担任县领导到后来任州领导、省领导,尕布龙总是以自己的方式与百姓打成一片。
退休以前,他每年春节回老家都会帮家中老人、小孩多的牧民放羊,好让辛苦一年的乡亲过个团圆年。
青海的冬天,滴水成冰。他总是每天早上七点出去,晚上八点多了才回来。冷了,他就在背风地儿躲一会儿;饿了,就啃几口“冰馍馍”;困了,他就在“冬窝子”里眯一会儿……
有人说,何必如此讨苦吃?
“不知道老百姓甘苦的人不配做共产党的干部,而只有像老百姓一样艰难地生活和劳动过,才能体会老百姓的甘苦。”他讲道。
在别人眼里,他活得太累,每天都有办不完的事,帮不完的人。但在他眼里,这是不忘本,是在报恩!
1926年,尕布龙出生在青海省海晏县一个贫苦的蒙古族牧民家庭。
长大后,他给牧主头人家放过羊,当过民夫、干过苦力,与草原上大多数农牧民一样,一直在苦难中度日。
那天,共产党来了,解放军来了。他很快明白了一个道理:共产党是为穷苦人谋幸福的。
1952年6月,26岁的尕布龙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将尕布龙送到高等学校培养。
1971年,尕布龙担任青海省委常委、省畜牧局局长,他的家也正式安到了省城西宁的畜牧局大院。
尕布龙“喜欢管闲事”,没有官架子,他对老百姓好早已名声在外,许多到西宁办事或看病的贫困农牧民群众,都会找上门到他这儿落个脚、吃个饭,他的家也就成了远近闻名的“牧民店”。
当时,尕布龙住在畜牧局的平房里,家里没有沙发,也没有像样的家具,只是在各屋里摆了十几张简易的板床,家里每天都吃住着少则七八位,多则几十个来自各地的农牧民群众。
有时候,房间里实在住不下了,就在院子里搭几个帐篷。
有人问他:“这些人是你的亲戚?”
“不是。”
“那是熟人?”
“也不是。”
“那你们认识?”
“不认识。”
时间一长,大家也就习惯了。他乐此不疲,每次有农牧民远道而来,他都像见了久别的朋友,问寒问暖。
“他不仅一分钱不收,还出钱帮忙。”曾任尕布龙秘书的袁兆盛感慨道。
一次,海南藏族自治州一个藏族牧民的孩子患上了急性脑膜炎。
尕布龙马上联系医院。在连夜抢救的十几个小时里,尕布龙就像守护亲孙子一样,一直在抢救室外面焦急地等着,直到孩子转危为安。
“尕省长,是你救了我孩子,救了我们全家的命根子啊!”孩子家人激动地拉着尕布龙的手,边说边流泪。
他却说:“是医生救了你孩子,要谢就谢党和政府吧!”
尕布龙常说,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为了照料好农牧民的生活,尕布龙家里常年生着煤炉子,每天要做5锅面条,每月要买两三百斤面粉,每年要烧五六吨煤……
今年81岁的蒙古族牧民彭措上世纪70年代曾在“牧民店”当过3年厨师。
“人多的时候,家里架着3口大锅,几拨人得轮流吃饭。尕大哥和大家一起吃,从来不开小灶。”彭措说。
1979年,尕布龙担任青海省副省长,按规定要搬进通水通电的省政府家属楼。他却很不情愿,仍坚持住在畜牧局的平房里。他担心省政府家属区进门要登记,农牧民大多不识字,来找他就不方便了。
直到1988年,青海省政府办公区与住宅区分开,尕布龙才搬进了政府住宅楼,“牧民店”也随之搬了进去。后来,他又搬到了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家属院,“牧民店”继续如影随形。
盛夏寒冬,周而复始。30多年来,尕布龙的“牧民店”迎来送往着一批又一批农牧民群众,总数不下六七千人。
“我是从金银滩草原一路走来的放羊娃,是人民养育了我一辈子,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本!”他说。
尕布龙走了,而一个共产党员真挚而坚定的为民情怀,永远地留在了大家的心中。
编辑:曾珂
关键词:牧民省长 青海省原副省长尕布龙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