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湘潭大学硕士含冤入狱12年 曾被警方逼供诱供
2015年7月21日,出狱后的曾爱云第一次回家,和母亲赵春秀坐在卧室里,曾爱云难得地露出笑容。 贾亚男 摄
四个家庭的命运
微信群里,同学都给他发红包,曾爱云笨拙地挨个点开。“这是我出来后最心酸的一刻。”
事情并没有尘埃落定。尚在服刑的陈华章决定上诉。
他写了封信,托律师带出,“判决书遗憾地将我的行为进行有罪推定,认定为故意杀人罪,将存疑法律问题演变为我杀人的事实问题,定性不准,证据不足……真凶绝不是我。”
7月21日宣判后,陈华章的父亲陈克忠又去看守所看儿子,两个人相对坐着,话不多,老人张口都很吃力了,他患口腔癌三年,病情愈发严重,正准备做手术。
交谈中,陈克忠费力地说出了“死刑、癌症”的字眼。
另一位老人选择了躲避。“我谁也不见。”周自然说。
儿子周玉衡被害这么多年,案件数次审判,结果发生颠覆性改变,让老人无法接受,“我很伤心,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但我没看到这个结果。”8月2日,他在电话里说。
前几年,周自然领养了个男孩儿,当孙子养。孩子小名叫小虎,现在在读小学。跟周玉衡小时一样,聪明,成绩好。
周自然常常看着小虎愣神,回想起最后一次见到周玉衡的情景。“儿子要是没出事,孙子肯定也有这么大了。”
7月30日,曾爱云和高中同学聚会,曾经的伙伴,有的当了大学老师,有的做了军官,有车有房。
微信群里,同学都给他发红包,曾爱云笨拙地挨个点开。“这是我出来后最心酸的一刻。”
脱离社会12年,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湘潭大学找到他,承诺可以让他回去读完研究生,他一口回绝。
拒绝没多久,又转念问律师钟致远,“有教书的可能吗?那我愿意回去。”得到“有点不太现实”的回答,他低头,闷不做声。
他始终觉得对不住李霞,别人告诉了她的手机号,“不打不打,没立场打了。”
在看守所时,他曾给李霞写过一封信,但这封信最终没能寄出。
重获自由后,有人让他对李霞说点什么,他吐了两个字:抱歉。
这些年,李霞选择隐没,很少与媒体有接触,仅有的报道中显示:出狱后,她到广东打工,艰难组建起家庭,现在已怀孕6个月。这些年,她再也没有出庭作过证。
最近,曾爱云又回了一次看守所,他向管教要到了所有相熟狱友的电话。
这几天,他与外界的主动联络,更多是与狱友。他不愿再去人多的地方,抗拒跟陌生人接触。
最喜欢做的事,是走出没粉刷过的砖房,穿过杂草丛生的田埂路,去学骑摩托车。
车是借的,骑着车在山间小路飞驰,他喜欢烈日、山风。
■ 案情回放
曾爱云、李霞(女)、周玉衡、陈华章,12年前均系湖南湘潭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曾爱云与周玉衡的女友李霞互有好感,三人陷入三角恋。
2003年10月27日20时许,三人相约见面解决感情问题。因饮用提前被人投入安定片的水,周玉衡出现药物反应,见面后当晚23时40分,他的尸体被人发现。经警方调查,其直接死因为绳索勒颈窒息死亡。
案发后,陈华章称目睹曾爱云杀人,警方认定曾爱云、陈华章有杀害周玉衡的重大嫌疑。湘潭市中级人民法院分别于2004年9月、2005年12月、2010年6月三次判处曾爱云死刑、陈华章无期徒刑。
2015年7月21日,湘潭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曾爱云无罪。陈华章犯故意杀人罪,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杀人动机是因周玉衡受导师器重,陈华章心怀嫉妒。
■ 人物简介
这是一起离奇的校园杀人案。在爱情、学业和友谊纠葛的背后,隐藏着杀机。
曾爱云、陈华章、李霞、周玉衡被卷入案中。周玉衡被害后,另外三人出现了前后不一的辩护和证词。
相互矛盾的指向,证明有人在说谎。
谎言之下,原来被认定为杀人凶手、主犯的曾爱云遭受12年牢狱之灾,“目睹曾爱云杀人”的陈华章被定为“从犯”。12年后,审判结果发生翻转,曾爱云“疑罪从无”,证据不足被无罪释放;而当初的“从犯”、目击者陈华章被判为杀人真凶。
真假供词的博弈是故事的起点,多个未解的疑点和无法闭合的证据链,给案件侦查、起诉和审理,提供了将错就错的可能。悬案背后也折射了十多年前当地基层法治的现实。正如一位审判法官所言:当时的工作没有完全到位。
□新京报记者 罗婷 湖南湘潭、常德、邵阳、长沙报道
编辑:曾珂
关键词:湘潭大学硕士含冤入狱12年 曾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