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观察 观察
聚焦领导干部上讲台:想要出彩需三个“放下”
“讲什么”比“谁在讲”更重要
徐清
在信息社会迅猛发展、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高校学子面对东西方文化相互激荡、理想与现实强烈反差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普遍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一些大学生信仰淡薄,意志力薄弱,甚至被错误观念误导。在此形势下,要求领导干部为大学生授课,是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育形式的积极探索。
然而,近年来,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校园频遇尴尬,已不是什么不能说的秘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印象是“背书、背论述、背要点、背答案”;上课“来了也可以不听”;课堂上学生要么玩手机,要么打瞌睡,要么看其他书籍。领导干部走上讲台能否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常态?关键在于领导们讲的东西学生们是否愿意听。
早在十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多次进高校,与大学生们面对面论形势、讲政策,回答现场提问,推心置腹地谈理想人生,谈励志修身、学以报国,让学子们不仅释疑解惑,也懂得了很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大多普通学子基本无缘走近高级领导干部,所以,高级领导干部走上讲台能够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热情。如果讲课的领导干部没有独到见解和接地气的人生感悟,仅仅照本宣科地读讲稿、无关痛痒地谈时事,思想政治课的尴尬现状恐怕难以得到实质改善。所以说,“讲什么”和“怎么讲”更为重要,应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在“讲什么”和“怎么讲”上做文章。
比如,授课前,通过问卷调查、在线互动等形式,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关注热点、感兴趣的问题,在备课时注意将时事政策教育与学生的困惑疑虑结合起来,以领导干部丰富的理论修养、较高的站位和独特的人生体验,深入浅出地剖析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满足学生的理论需求和发展需要;课堂上,按照学生喜欢听、容易懂的方式深入讲解,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风趣新颖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课后,建立评课和反馈机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回应学生问题,增强授课的针对性。一些领导优秀授课实录可放到网络上,和所有求知者共享。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领导干部上讲台 三个“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