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微信健康谣言泛滥朋友圈 五成谣言与死亡焦虑相关
原标题:健康谣言泛滥朋友圈
如今微信朋友圈什么最多,养生、“鸡汤”,还是八卦?日前,一项分析报告显示,排名靠前的“谣言”主题是:健康养生、疾病,其中以“养生食品安全”等死亡焦虑为主题的谣言占55%。
业内人士表示,伪科学信息满天飞,微信朋友圈已成为健康谣言的重灾区。要戳破朋友圈的伪科学,管理部门、新媒体和用户等需合力。
年龄越大越爱转养生帖
眼下,各种公众号关于健康养生信息的推送层出不穷,一则健康信息的阅读量少则几百人,多则上万人。
“生病要吃对水果”、“人体排毒周期”、“一天要喝几杯水”……刚有微信账号的时候,张女士成为养生帖的追帖族,订阅了好几个养生公众号,基本上是有帖必看。看到适合自己的,还会亲身实验。但时间一久,张女士渐渐发现,这些养生帖让她有些凌乱了。很多养生帖都互相冲突,“有些帖子说吃这些食品能降糖,换了一个帖子又说吃这些可能对人体有副作用,一下不知道到底该吃什么,感觉很纠结。”张女士说。
记者的微信朋友圈中也不乏分享健康文章的达人,颈椎病、减肥、美容,越是常见的健康问题,相关文章越多。不少文章宣称,天天坚持某项运动或者吃某种食物,能够根治某种疾病;还有各种用常识做幌子的科普帖,比如接听电话用左耳更安全、晚上不宜洗澡;一些文章最后还推出某种保健品,称集纳了某些食物的精华,效果更佳。
记者在随机调查中发现,八成的受访者表示经常在朋友圈看到健康类信息。同时,年龄越大的微信用户更愿意相信并转发此类信息,特别是已婚已育的大龄女士更是健康养生信息的转发主体。市民周女士称,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平时就特别注意健康饮食,看看微信学习健康知识很便捷。
不过,记者注意到,市民很少主动辨别健康信息的真伪,基本不会主动验证,更不会对谣言进行举报。
五成谣言与死亡焦虑相关
微信朋友圈被广泛流传的养生帖到底有多少是靠谱的呢?
日前,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推出了新一期《微信“谣言”分析报告》。报告分析了自2015年4月10日至6月5日的周举报数排名前100位谣言,共600篇公众号文章,排名靠前的谣言主题是:健康养生、疾病、金钱、人身安全、政治、政策相关、社会秩序、呼吁求救,其中以“养生食品安全”等死亡焦虑为主题的谣言占55%。
报告指出,健康养生、疾病主题的谣言在引起读者恐慌情绪和死亡焦虑上有着不容小觑的能力。巧用病从口入的传统观念,将近三分之一的疾病、健康类谣言都涉及食品安全。在这些谣言里,生病是因为吃了不健康的食物,例如含有激素、致癌的牛奶;含有重金属和寄生虫的小龙虾;长了三四只翅膀的变异鸡……而这些病从口入的谣言,看准了吃货们的心理。
同时,调查发现,30%的谣言都提到了癌症。癌症因其致死率高、治疗过程痛苦、病因复杂等原因,成了造谣者信手拈来的一种简单好用的必杀器。另一方面,谣言也用防癌当诱饵,趁机卖起了净水器和保险。谣言还常常用身边常见的食品用品当陷阱,例如鸡蛋、牛奶、西瓜、蒸锅、肥皂等,这些你平时使用时未加思考的东西,突然变成了致命毒药。
许多谣言通常都假借专家身份,如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加拿大肿瘤专家等,进而说服读者相信它们。同时,用专业术语精心包装,激素催生技术、抗生素、硫化促进剂等专业术语的使用使这些谣言看起来头头是道。
食品安全信息交流中心专家阮光锋表示,很多谣言披着科学养生的外衣,使许多网友特别是中老年网友深信不疑,并借助微信等平台传播。貌似科学的实验或者结论都影响着人们的健康观念甚至生活观念,同时也给标榜健康的流言创造出机会。
谣言背后或有利益作推手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钟凯表示,大家热衷于传播微信中的所谓养生帖,主要是因为科学素养不够,对这些健康知识了解不够。在国外,这样的情况就很少,比如在微信上广为流传的“苹果早上吃是金,中午吃是银,晚上吃便是砒霜”的说法,根本没有任何根据。
其实,一些造谣传谣者背后往往有商业利益,不少公众号通过造谣文章博取点击出售广告,甚至直接推销产品。一些业内人士也透露了微信广告推送的“潜规则”:一个5万粉丝的公众号,接一个头条图文的广告收费标准是1000——5000元,10万粉丝的号收费2000——10000元……谣言与广告之间,已然建立了目标与手段的因果关联,利益已经成为其内在驱动。此外,一些企业利用微信谣言抹黑竞争对手的手段,也夹杂在朋友圈谣言圈中。
中山大学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志安教授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表示,造谣者往往利用公众恐惧死亡、疾病的心理来制造噱头,传播错误健康知识。实际上,造谣传谣者背后往往有着很强的商业利益驱使,不少公众号通过造谣文章博取点击率出售广告,甚至直接推销产品。
相比造谣者干劲十足,辟谣者却明显缺少动力。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冠生告诉记者,由于每天的诊疗任务繁重,还有科研论文需要撰写,大多数医学专家并没有时间进行科普文章的写作。
“科普文章尽管有可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但并没有纳入学术业绩考核体系,不会因此在业内获得更高的声誉,进行职称评定时也不会作为一项指标。一条阅读上百万的微信不会比一篇引用量仅仅几十的权威期刊论文管用。有些谣言要证伪需要科学实验作为支撑,比如传播甚广的骨头汤补钙,但这样的基础性实验并不会纳入科研考核,科研人员从事这项工作也缺少动力。”
实际上,辟谣文章除了数量较少,质量也不容乐观。钟凯介绍,科普文章写作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一定的表达技巧,既懂医学又有很好文学素养的人相对较少。
抓住细节辨别健康谣言
所有涉及人身伤害或者影响健康的问题,人总是倾向于宁可信其有。专家表示,目前,社会公众的健康素养与网络素养亟待提高,转发之前多想想、多查查,看看文章来源于哪里,证据链条是否充分,是否有商业营销的目的,往往就能斩断谣言的传播链条。
有网友表示,现在微博微信上很多热传的所谓健康养生知识,看上去很有道理,公众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很难辨别真伪。那么,微信上的健康谣言有啥特征?如何辨别呢?
一是查看信息是否为老帖,健康谣言往往具有重复传播的特点,一些陈年旧帖往往在改头换面后被再次传播;另一个方法是查看信息来源和出处,那些证据来源不明、穿插广告、专业性不强、数据不客观的信息,基本可判定为谣言。细心的网友可能会发现,一些健康谣言通常都会推荐一个公众微信号,甚至有些还附着养生项目的地址和电话。这是一些营销公司用作营销、推广盈利的工具,利用人们对养生信息的关注而推广传播,在看到类似信息时,如果有很明显的信息植入或者前后背景,不要轻易相信。用户还可以对微信公众号的定位和所发内容进行对比,比如房地产商转发医学问题,显然就不如权威认证的医疗账号来得可靠。
此外,微信的谣言样本库积累的种子量已经达到30万个,可以覆盖到60%的谣言,用户可通过举报等方式参与辟谣,也可关注“谣言过滤器”的微信公众号,及时了解被证伪的健康信息。
专家还建议,要戳破朋友圈的伪科学,还需要政府、新媒体、用户多方合力。政府在对微信的监管方面,应做好微信公众账号的备案,对微信自媒体的言论以及传播内容进行监督,在出现违规行为时可以及时处理,从而推动自媒体平台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制定相应的规范措施,建立处罚机制、提高违规成本,使各微信公众账号自觉杜绝谣言的传播。
编辑:赵彦
关键词:微信健康谣言泛滥朋友圈 五成谣言与死亡焦虑相关 朋友圈健康谣言



壮族山歌进校园
邯郸至莫斯科中欧班列首发
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在日内瓦举行
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点亮圣诞树
甘肃阿克塞丹霞地貌“藏在深山人未识”
澳大利亚国家公园28头鲸鱼搁浅死亡 画面令人痛心
欧洲政商人士呼吁维护全球贸易体系
非洲国家驻华使节走进全国政协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