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峻青:痴情恋故土 壮志写乡贤
1945年冬,峻青在胶济前线。资料图片
思 索
有人说,过去的战争文学作品,英雄人物都头戴光圈,峻青说,这不符合事实!
“《保卫延安》《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铜墙铁壁》《党费》等等,不就是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时代和生活,成功地塑造了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吗?今天的文学创作成绩,不也是在过去成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吗?革命战争文学,应该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我们不是反映得多了,而是远远不够,远远没有过时。我们不能割断历史,当然也面临着提高和突破的问题。一是主题思想要挖掘得更深刻,对革命战争的揭示,应该更深刻地去表现它的历史意义,表现它与人的命运的关系;二是表现技巧要创新。这里有个原则,第一位是要善于继续自己民族的东西,但是不能墨守成规,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同时,也要学习外来的东西。而且,熟悉革命战争的老作家应该写,不大熟悉或不熟悉革命战争的中青年作家,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熟悉当时的生活和人物,写出优秀的作品。”
峻青认为,革命战争文学应着力去表现战争中的人,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人在战争中的行为。对人来讲,最可贵的莫过于生命,但为了革命,无数先烈都可以慷慨地献出宝贵的生命,还有什么比这更高尚、更美好?
“我们有些同类作品看过后没给人们留下什么印象,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没有写人,写人物的高尚情操。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正是有了这种献身精神,我们的社会才能发展,才有创造。革命如此,科学也如此,像哥白尼、达尔文不都是有这样的献身精神吗?”峻青说,这也是他创作的总主题。
后来,峻青行政工作繁忙,可是一想到过去的烈士前赴后继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流血牺牲,他怎么也搁不下这支笔。
在年轻时代,峻青就非常喜欢《静静的顿河》。但是在“四人帮”肆虐之时,他却被说成是“宣扬战争恐怖”“瓦解革命斗志”的“中国的肖洛霍夫”,甚至被秘密绑架,用专机押送至北京,关进秘密监狱长达五年半。“文革”中,峻青的全部长篇初稿以及他长期搜集保存的珍贵资料均被抄走。
监狱中,没有纸张笔墨,峻青就打腹稿,构思长篇。《海啸》正是这样酝酿出来的。没有纸笔,他就用手指蘸着水在囚室的水泥地上画劲松、画秋菊,狱警发现制止后,他就在自己身上画。
粉碎“四人帮”后,峻青希望能把损失的时间抢回来,实际上,很多东西是抢不回来的。
对于军事题材作品,无论涉及影视或是文学,近几年来都是红红火火,但也一直存在争议。作为亲历战争的作家,峻青一直坚持军事题材的写作,也喜欢看这方面的作品。他认为,不论写什么题材,重要的是要忠实于生活,也就是正确地、忠实地反映生活,而不能随心所欲地胡编滥造,更不能以荒诞怪僻和低级恶俗来歪曲生活,毒害读者。
是否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就写不出优秀的战争题材作品?峻青说,没有经过战争的人和经过战争的人在体会上肯定有差距,但如果能够详细深入地研究那一段战争生活,并从前人的作品中好好体会,同样可以写出好的战争题材作品。比如美国、苏联有一些反映二战时期的作品:《太平洋战争》《战争风云》《偷袭珍珠港》《这里黎明静悄悄》等,都非常优秀。
遗 憾
早在20世纪50年代,峻青的作品就被翻译成英、法、俄等多种文字介绍到海外。但到了晚年,深受疾病折磨的他渐渐淡出文坛,以旧体诗和书画寄托情感。
由于祖父孙竹坡、父亲孙桐庭都是驰誉乡里的丹青名手,能诗善文,峻青五六岁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临摹《芥子园画谱》。当战地记者时,他包里总是带着写生本。他曾经在油灯下为部队刻钢板油印画,在农村墙壁上画八路军打鬼子的宣传画,还在《胶东前线画报》上发表过连环画《铁西瓜》。
后来从事写作,峻青也没有间断过绘画,只是很少发表。“文革”后,他才开始在国内外一些城市举办联展和个人画展。
峻青的旧体诗包括思乡、征战、怀人、忆旧、杂感、咏史、题画等多方面内容,尤其是题画诗。峻青说,题画诗之于画,不是无关紧要的点缀品,而是有机结合的艺术整体;不是只在画面上随便凑几行诗句,只求形式上的美观,更重要的是诗的内涵是否贴切,是否精当。如果不是这样,而只徒具形式或流于平庸,就免不了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甚至是画蛇添足的赘疣。
旧体诗相当需要古文功底。峻青的古文功底,在幼年时就已打下。在私塾中,写诗作文是必修课,是基础,也可以说是起码的功底。但是他认为,对于写旧体诗来说,还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学养、阅历和才情。
“我对自己的旧体诗,只是把它作为抒发我个人情感的一种自娱自遣,因而在写作时,常常是随着情之所至而不拘形式,不计工拙,不事雕饰。纵情挥洒,直抒胸臆。”峻青的诗作很少示人和发表,常常在时过境迁之后随手抛弃,不注重保存,加上战争的散失和“文革”的抄没,至今已所剩无几。
由于患心脏病多年,特别是中风后手抖加剧,峻青已封笔多年,只是偶尔写字画画,吟点旧体诗以抒发情怀。而他的诗集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书画集和8卷本文集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截至目前,峻青已写了400多万字的作品,但他却说,没有一部自己感到满意,已经写出的作品都没达到他想要达到的水平,而且远远没有达到。
“一个是健康的原因,一个是环境的原因。‘文革’完全空白的十年,还有各种运动,能写多少东西?我记得1956年3月在北京开会期间,有一天,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同志在紫光阁接见我们,同去的有陈其通、刘白羽、章靳以、吴组缃、曹禺、臧克家等,座谈中大家都提到没有时间写东西,周总理说,有些会议你们可以不参加嘛。”
说是这样说,可事实上做不到。峻青说,他最想写东西,是在1951年冬中国文协组织第二批作家下乡下厂的时候,《文艺报》对此有过报道。
峻青和艾青、周立波、路翎、鲁煤、邵子南、李季等一起在北京学习后,《文艺报》公布了他们的写作计划。当时,峻青计划写两个多部级长篇,一是《半岛风云录》,一是《决战》。前一部写胶东抗日战争,计划写4卷,后一部写解放战争,计划写3卷。《决战》第一部写了50多万字。
“文革”中,峻青的这部分文稿连同他搜集的很多资料——敌人的作战计划、敌人的日记等,抄家时全被抄走了。
回头想想,峻青心里很难过。但是,遭遇这种情况的不是他一个人。直到现在,他还是常常有一种创作的冲动,而且有时很强烈,可是衰朽暮年,痼疾羁身,实在是有心无力了。
峻青,原名孙儒杰,字俊卿,1923年生于山东省海阳县。当代作家,画家。历任胶东《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中南人民广播电台编委兼宣传科长,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代理党组书记,《文学报》主编,上海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炎黄书画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四届理事。20世纪4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黎明的河边》《海啸》《秋色赋》等作品。
点击下方数字或键盘上“←”、“→”键,可翻页阅读。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峻青 文学 抗日战争 文学创作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