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责任视角下的“逼捐”马云事件

2015年09月01日 13:56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你是首富,就应该捐1亿元。”“如果你这次不捐,那么,我以后就不用淘宝了。”“马先生,你的款款呢?”……

  天津港危险品仓库爆炸事故发生后,网上出现众多“逼捐”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的声音。这种现象并不陌生,2008年汶川地震后,曾出现网友“逼捐”万科王石的现象。当时万科捐赠200万元,被网友批为“铁公鸡”。最终,万科宣布捐赠1亿元,网友“逼捐”成功。

  事后,企业社会责任业界一面倒地支持王石,认为企业捐赠应该通过董事会的审议,而非盲目地跟捐。但在7年后,同样的事情发生在马云身上。

  不过,马云此次“挺住”了,阿里巴巴集团并没有像当初的万科一样被迫捐赠。在舆论潮中,马云获得了支持。

  “从这次网友们的奇葩言行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他们眼中的社会责任似乎直接和捐钱划上了等号。而这恰恰是对社会责任最简单且粗暴的一种理解。”时评作者钱明撰文指出。

  因此,此次事件涉及两个有意思的话题:一是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究竟处在什么水平;二是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突发灾难捐赠在其社会责任体系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

  “一些网友们希望知名企业能够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但由于他们的眼里只有捐款金额的多与少,也就自然造成他们在关注企业社会责任时只剩下了这样的问题:王石掏了多少?李彦宏捐了多少?马云竟然不拿出1个亿?”钱明说。

  不过,从汶川地震至今的7年间,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真的没有任何深入吗?答案是未必。

  据近期发布的《2014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介绍,过去1年内,最受网络舆论场关注的CSR事件是经济责任事件,其次才是社区参与及公益责任事件、信息披露责任事件。

  只有在社区参与及公益责任热点事件中,公众最关注的才是灾难救助,比如鲁甸地震。

  “与其说公众对社会责任的理解肤浅,还不如说这次‘逼捐潮’是因为网际传播导致的起哄现象。”网友“明月心”如此评论。

  时评作者李劭强认为,马云遭逼捐背后凸显了人们的慈善焦虑。当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后,人们期待慈善事业可以启动,可以赈灾。问题是,慈善行为似乎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蓬勃而出。于是,“人们开始变得焦虑,开始不惜以舆论压力逼捐。”

  事实上,重大突发事件的捐赠并非阿里巴巴集团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关注的重点。记者查阅阿里巴巴集团官网,其“可持续发展”部分列出了3项内容:保护环境、提供灾后救援、鼓励社区服务。

  在“提供灾后救援”部分,阿里巴巴集团如此表述:“我们深信,以授人以渔的方式提供战略性救援,比单单提供金钱上的资助能更有效地帮助灾民维持生计。”也就是说,阿里巴巴集团更看重灾后生计恢复方面的援助,而非简单的捐款。

  显而易见,阿里巴巴集团的履责方式与公众的诉求并不一致。有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可以看出,企业在履责方面与公众的日常沟通十分重要,当公众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特点足够熟悉,就不会发生‘逼捐’的事情。而在阿里巴巴集团的网站上,其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目前只发布到2013年。”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逼捐 马云 阿里巴巴 公众 企业责任 万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