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宋元书画作伪的第一次高潮

2015年09月08日 16:16 | 作者:倪进 | 来源:艺术百家
分享到: 

  时至宋代,书画作伪日盛,特别是北宋后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书画作伪的第一次高潮。当时,城市商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市民及商家富户都有购买书画珍玩的风气,宋代都成汴梁(今河南开封)正式出现了书画交易市场。而这一时期的画史资料中,也记载了伪造书画的事实。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著名的大相国寺殿后的集市和潘楼东街的摊贩店铺中,都有书画珍品和古玩买卖。书画市场的活跃,又进一步助长了作伪之风的盛行。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曾说:“世所收吴画,多朱繇笔也。”当时社会上崇尚名家书画之风极盛,以致书画家米芾在《画史》中讽刺性地记载曰:“世俗见马即命曹(霸)、韩(干)、韦(严),见牛即命为韩滉、戴嵩,甚可笑。”又据《海岳志林》记载:“今人以无名为有名,不可胜数,故谚曰:牛即戴嵩,马即韩干,鹤即杜荀,象即章得是也。’”其实杜荀鹤、章得象是唐宋两位名人的姓与字,并非画鹤、画象的大家,而是唐、宋间的两位名人杜荀鹤与章得象,只因为他们的名字中有“鹤”、“象”二字,所以也居然有那无知之徒冒他们的名义画鹤和画象。伪作泛滥如此,从中也可见一斑了。记载中又说:五代山水画家李成死后,名声更大,于是有一帮无名画家,模仿李成的笔墨特征作山水画,其中更有不法之徒,“刻画图记名字等”,用以“欺世”牟利,米芾在所见三百余件作品中,属于李成真迹的:“只见两本”,也即世间已没有李成的真本了,米芾遂发出“无李论”之慨,可见伪作之多。事实上,米芾本人也作假画,只是他并不隐瞒罢了。他在《书史》上记载说:“王诜每余到都下,邀过其弟,即大出书帖索余临学,故柜中翻索书画,具余所王子敬《群鹅帖》,染古色麻纸,满目皱纹,锦囊玉轴装,剪他书上跋连于后。又以临《虞帖》装染使公卿跋。余适见大笑。王就手夺去,谅其他尚多未出示。”王诜还特意招留了一位苏州裱画师的儿子,叫吕彦直,专门为他勾摹前人手迹。米芾就曾识破过一件有吕彦直勾摹的《黄庭经》,上面居然还加盖了用伪造的方法刻制的印章。说明王诜这样一个赫赫有名的画家也作伪画。苏轼曾作诗曰:“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顾恺之)。”书法家黄庭坚亦写诗称米芾作假书画的手法高明,他说:“百家传本略相似,如月行天见诸水。”现存的《中秋帖》,据专家考证,为米芾所临。可见当时书画作伪的盛行。尽管如此,宋代作伪并非都出自于私利,有的也是为了保护原件使之延年益寿,如宋代画院中的宫廷画师们,创作之外,重要的任务就是把内库所藏书画加以临摹,特别是时代久远,保存状况不佳,频于绝灭的珍贵作品。如唐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卷等,就是画院待诏所摹,后流入金代内府,章宗完颜璟则误题签归之于徽宗赵佶名下,实乃当时画院的作品。至于宋代流传下来临得很好的摹本,有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和《列女仁智图卷》,隋展子虔《游春图卷》,唐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释迦降生图》、五代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卷》、周文矩《 重屏会棋图卷》、李成、王晓合绘的《读碑窠石图轴》、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卷》以及宋徽宗的代笔画等。宋代临摹的书法,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谢安的《中郎帖》等。但这些摹得很好的作品(现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多数为画院高手所作。至于那些摹得很次的东西,那就更多,本文不多赘述。

 

3012345200759216511

宋元书画作伪的第一次高潮

 

  当时不仅有伪造前人作品的,也有伪造同时代著名书画家作品的。有些书画家为了抵制伪作流传,不得不将真迹尽可能多地推向社会。如刘宗道,以笔墨精到闻名,他每画一幅,都要按同样的图形作数百本,然后一起出手,市面上即日流传开来,这样,不同样本伪作也就难以生存了。

 

  宋代作伪手法更为多样,除临、摹外,还有仿作、伪造、利用原作加以技术性改动等多种作伪手法。据画史记载,早在北宋时,就已经有了将小名家的作品改成大名家作品的现象。米芾在其《画史》一书中记载:“余昔购得丁氏蜀人李昇山水一帧,细看而润,上危峰,下桥涉,中瀑泉,松有三十株,小字题松身,曰‘蜀人李昇’,以易刘泾古帖,刘刮去字,题曰:‘李思训’,易与赵叔盎,使人叹息。”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说他曾购得“蜀人李升”(元代也有画家李升,为安徽人,后定居上海)的一幅山水,画面的松树上有小字落款“蜀人李升”四字,此画卖给一刘姓者,刘竞将原款刮去,改题“李思训”,又转卖他人。米芾得知此事后遂发出今人好伪不真“使人叹息!”北宋嘉祐年间,有三位“收藏家”:杨褒、卲必、石杨休,三人收藏字画不遗余力,但是他们目力极差。米芾在《书史》中记载,有一次卲必之孙携韩滉的《散牧图》拜访他,米芾一看,这是一幅驴图,水平不及崔白等人,且绢素染成深黄色,画的左上角用粉作牌子,题曰“韩晋公《散牧图》,不疑家宝”,一看便知其为伪迹。就是这样一件伪造作品,卲必还信以为真,“索价四百贯”。由此足可见当时伪造字画多么盛行。传世的宋代伪造作品,今可见颜真卿的《裴将军北伐诗》卷和徐铉的《篆书千文》卷较具有代表性。

 

  “代笔”在宋代已很盛行。在这方面,宋徽宗较为典型。宋徽宗在其《宣和睿览集》一书中号称自己的作品“积至千册”,基本上都收藏于内府,作品上又都题有“御制”、“御画”、“御书”之类的字样,其实这些作品绝大部分为当时的宫廷画家所作,后世有的鉴赏家甚至认为,这些“御画”几乎没有一幅是宋徽宗的亲笔。相传米芾在世的时候,他的儿子尹知就为其代笔。张邦基在其《墨庄漫录》卷六里记载有“ 米氏论书”一条:“……又幼儿尹知代吾名书碑及手书大字,更无辨,门下侍郎尤爱小楷,云每小简可使令嗣书之,谓尹知也。”另据《宝晋斋法书赞》卷十九载米芾葵未(33"4)悼念尹知的信札,可知尹知确是米芾次子。当时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是夫妻都有画名,但其中一方技艺稍逊,于是这一方的作品就常由另一方代笔。在传世的双方作品中,如果双方的面貌十分接近,大都就出于这种情况。如赵孟頫之妻管道昇的传世作品中,就有这方面的例子。管道昇的《深秋帖》就是赵孟頫代笔,在该帖的结尾处,赵孟頫误将自己的名字“孟頫”署上,发现错误后又在原字上改书“道昇”,明显极了。

 

  元代,由于社会经济衰败,画家多数隐居山林或民间,客观上限制了作伪的可能,故作伪之风,呈下降之势。然朝廷对书画收藏和鉴伪还是较为重视的,朝廷内委任秘书监专门负责收藏书画,并内设辨验书画直长,以具体负责鉴别收藏书画的真伪工作,可见作伪之风依有。当时一些著名画家如钱远、赵孟頫、黄公望、王渊、吴镇、倪瓒、王蒙等人的伪作,流传至今的还是不少。杨仁恺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书画》一书中将元代书画作伪情况分为如下七种:3、元人伪作前人作品,如辽宁博物馆藏李公麟《临韩幹狮子图》卷即元人伪作而非宋画;!、元代人伪造当代人作品,如故宫博物院钱选款《孤山图》,实为元代学钱选者所画;4、元人临摹同时代人的作品,如台湾故宫博物院藏赵孟頫款《急救章》册,实为元人俞和临本;$、改小名家款为大名家款;5、原本无名款,改为大名家款;6、将无款书画添上名家款;#、代笔。由此可见元代的种种作伪形式,已相当完备,即元代书画作伪已达到相当水平,为明、清书画作伪奠定了基础。

 

编辑:陈佳

关键词:宋元书画 作伪 第一次高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