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人物志人物志
潘公凯:道行之而成的艺术探索与人生实践
探界
潘公凯提倡的“两端深入”,一方面熟练掌握中国传统绘画技艺,深入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同时要对西方美术历程有相当了解,熟悉其近现代美术的流派、思潮,甚至应该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潘公凯本人正是这样要求自己,无论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美术史论研究工作还是水墨画创作实践,其实都是寻求重建中国美术在当代国际化语境下应有的自觉与自信;这种自觉与自信,实关乎中西两方面的研究深度。
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路,潘公凯在1992年带着中国绘画自身发展问题前往美国,目的就是考察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发展状况与内在结构。大量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的各种展览,潘公凯真切体会到了西方当代艺术迥异于传统艺术之处。不过,艺术作品与生活的距离虽然已经越来越近,但在极为近似的外观下面,仍然存在重要区别。潘公凯进而探问艺术与生活的边界问题,意识到这很可能是理解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关键切入点,并由此作了两大方面的展开:生活的“常态”与“非常态”之别,艺术的三种“错构”方式。
山东省美术馆方案设计
构厦
参与建筑事务二十几年的潘公凯,其实早已往来出入于这条边界,兴趣极浓,乐在其中。
就艺术种系来说,从传统绘画创作进入现代建筑设计,这也是一种跨界。而在艺术形式上,则是从平面进入立体,从水墨造型进入建材结构。由作品规模来看,可以说是从个人性的抒写进入公共性的规划;后者当然更能介入群体性的社会生活,切实影响他人的生活、娱乐与工作的感受。
在建筑设计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潘公凯尤其偏爱三个关键词:一,生命;二,生成;三,生态。它们共同构成了潘公凯的有机建筑观念,指向自然万物与人类生活的协同共在与交关互动,指向多元和谐又生生不息的天地大道;这样一种深层观念,也体现着潘公凯对未来建筑形态、趋势的期待。从生命这个角度来看,要求建筑物的外观形态具有近似于绘画性抽象的有机之美,而且建筑物内部须有宜人的尺度与适用的安排,使人在其间感到舒适自如、充满生机。从生成这个角度来看,建筑物应当与自然环境、文化特色、生活习惯相协调,从本地独特的自然、文化与生活风土中生长出来,而不能是硬性移植那样格格不入。从生态这个角度看,建筑物必须能够尽量节约能源消耗,争取做到零排放,尽可能符合全球生态保护的大目标,内部功能以简约便利为主,反对繁复浪费。
中国现代美术之路图鉴
兴学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潘公凯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当时是浙江美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1986~1987)、中国画系主任(1987~1992),此后赴美国研访近两年,回国担任中国美术学院研究学部主任(1994~1996)。
在这十年间,潘公凯对于美术研究与教育工作,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想法。此后五年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1996~2001),接着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至今(2001~ )。这两所中国美术界最重要高校的担子,在世纪之交先后落到潘公凯肩上,它们都是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最宝贵的财产,却面临着经费不足、体制陈旧的严峻问题。而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这两所美术院校也必须跟上急剧变化的国内外高等教育形势,迎接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历史性的紧迫任务摆在面前,潘公凯接下这一任务,开始了从南到北的办学长跑,迄今已逾十八载。从1996至今,潘公凯先后率领中国最重要的两所美术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也承担了巨大的压力。按常理来揣度,这样的发展速度以及潘公凯远超常人的工作干劲、热情,实在令人不解,甚至难免惹人生疑,但潘公凯对此并不介怀。他想到了中国近代以来的转型阵痛中,涌现出以蔡元培先生(1868~1940)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教育家,创办南京两江师范学堂的李瑞清先生(1867~1920),创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的经亨颐先生(1877~1938),国立艺术院首任院长林风眠先生(1900~1991);他当然也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潘天寿先生。前辈们的办学热情与责任感,无不来自宏大的志愿,完全不是为了个人利益。在急功近利的当代社会,这样的激情与热血,甘于奉献、勇于牺牲,带有浪漫色彩的理想主义情怀,却总是处于孤军作战的绝望、悲凉境地,但潘公凯不会放弃,仍将在这条兴学办学的道路上不懈奋进。
潘公凯
行路
通过个人的修养与觉悟,自觉地实现社会共同的价值定向,谋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经由超越苦乐的精神探索、道德修养,达到有限人生对无限时空的超越。这是潘公凯很早就奠定的精神理想。
1968年下乡来到浙南山区,他报名去了条件最艰苦的县,在劳动中与农民打成一片,直到1976年调回杭州之前,他做过各种农村文化工作,编中小学美术教材,绘制卫生防疫宣传画,为了采访、拍照经常一天要走80里山路。生活上的困难不算什么,真正的痛苦是精神上的苦闷。看过太多人性的恶,也看到现实生活的残酷与人生道路的艰险;能够清醒正视这一切,对于温室中成长的潘公凯来说已经很难,但更难的是看透以后应该怎么办。一种是消极的态度,知其不可而不为,另一种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在绝望与悲凉中坚韧前行,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潘公凯选择了后者,同时对自己身上的理想主义有所反思,既看到理想主义理论对人性自私一面估计不足,又仍然不放弃对于向善之心、奉献之愿的信念。在原有的价值与理想已被证明虚幻之后,到底还要不要、能不能建立起新的、更靠得住的价值与理想,这对于经历了“文革”的中国人来说是个根本性的大问题,甚至也是整个人类社会进入现代以来一直困扰着人的大问题。
深受鲁迅影响的潘公凯,以《秋夜》中的枣树激励自己,明知“春后还是秋”,仍然顽强地挺立,不抱幻想、也不绝望。正是在乡下的这段时期,潘公凯的思想经历了质的转换,从对抽象的社会理想的依赖,转换为对人性中的善的信任,以坦诚坦荡为最后的支点,重新支撑起一个饱满的精神世界,积极地、甚至是创造性地直面现实中碰到的任何困难,并且不放弃原有乌托邦理想中为他人、为全体的人生追求。潘公凯把这理解为共同善,自我的建设与完善,仍然应该在为群体作出贡献的过程中去实现。正是从那时起,潘公凯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要以自己的一生做一个实验,能不能既保持人格上的向善,又能够在现实中做成一些事情,以身作则树立一些良好的范例。
潘公凯
弘道
作为一位对中国文化抱有深厚感情、肩负着文化传承重任的艺术家,潘公凯在中西古今的交织互动中,多层面、多向度地展开其致善弘道之方。
一,以继承家学为基础,在水墨绘画上有所创新,不排斥吸收西方现代艺术手法以及新兴技术。
二,经由整理父亲潘天寿先生的美术思想,进一步系统梳理传统中国画体系,从理论高度上作出概括,进而探讨中国画的传统图式、表述方式,如何转型为适应现代社会及其审美习惯、精神活动的语言形式;与西方艺术体系展开比较,促进中国画体系在世界范围的开放。
三,把笔墨精神贯注到建筑设计、装置艺术之中,探寻传统文化精髓在全新的情境与载体中复生的可能性。
四,立足于美术领域反思现代性状况,力图在西方现代性标准与模式之外,拿出适合中国自身经验与问题的宏观性的解释框架,在此基础之上展开中国现代美术的性质判断与历史叙述,为中国社会文化的未来打开自主性发展的广阔空间。
五,作为美术类院校的领军人物,带领全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完成结构重组与模式转型,拓展学校的生存空间;率领团队对重大项目进行攻关,为学院品牌赢得国际声誉。
六,担任一定的社会职务,在相应场合宣讲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呼吁建构核心文化价值,提请重视国家文化战略。
七,在国内外举办个人创作巡回展、中国现代美术文献展,围绕中国美术现代性问题筹办一系列现代性研讨会,在展示创作与研究成果的同时,邀请国内外学者共议中国经验、中国命运的重大问题。
八,主持国际艺术平台的一系列重大会议,展开中西高端对话与交流,在海外宣传中国艺术,弘扬中国文化的人生艺术之道。
九,呼应儒学复兴的大潮,从中国道路里提炼出普适价值贡献于世界,贡献于人类共同生存延续这一最大最根本的善。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在中国文化的基本脉络中,有限人生的自我超越之路,同时又是与人共在、与万物共在的致善之路,这也是一条承载着文化精神的弘道之路。潘公凯愿以己身为向导,以审美求真并重而汇归于致善的生命旨趣与人生实践,立足于艺术领域、多方探索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出路,展望人类未来和谐共存的远景。回顾来路,潘公凯无限感慨又倍觉欣慰,“我生活的时代,大环境的起落剧变决定了我的人生经历。早年的教育一直如影随形地影响着我的艺术创作,在我看来,从事什么工作,作不作画,根本不是最要紧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我始终把自己的作品和人生的其它事情一样,看成是我生命的痕迹”。这些传递着文化气息的痕迹,来自于生命与生活,来自于弘道前行、自强不息的人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走上这条探索与实践之路,行者一路走来,并将继续前行。
节选自《道行之而成——潘公凯的艺术探索与人生实践》,周瑾
编辑:陈佳
关键词:潘公凯 艺术探索 人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