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长江之肾”洞庭湖遭遇水危机:治理如何跑赢污染?
肆意投肥,“鱼米之乡”不堪污染重负
人口稠密、资源有限使湖区居民多年来只能“靠水吃水”,从当年大规模“围湖造田”,到改革开放后湖区农民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再到生猪、水产养殖业无序扩张,一系列无计划无节制的开发严重破坏了洞庭湖的生态平衡,也造成了今天的环境困局。
地方经济要发展,湖区群众要增收,生态环境要保护,在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之下,洞庭湖区面临着两难选择。2007年以来,湖南省对洞庭湖区造纸行业开展强力整治,关停了一大批“散、小、差”企业,但保留下来的企业产能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废水排放总量依然不小。
湖南省人大环资委环境监督处处长刘帅认为,时至今日,湖区许多地方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冲动仍难以遏制,来自长三角、珠三角和省内长株潭地区污染转移现象频频发生,一些地区新兴的产业园区也成为污染“重灾区”。如岳阳市云溪区,仅化工企业就有上百家,区内松阳湖已成为湖区一个污染极为严重的“毒瘤”,周边百姓意见很大。
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李利强认为,洞庭湖水污染正逐渐由量变向质变转化。近年来工业污染对洞庭湖水质影响有所减轻,但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生活污水直排影响却在持续增加。前些年造纸企业污染的只是局部水域,对洞庭湖总体影响不大;而农业特别是养殖业无序扩张以及大量生活污水直排,污染范围更广,治理难度更大,影响也更深远。
《经济参考报》记者多次深入湖区调研,目睹了养殖业带来的严重污染。在洞庭湖区的临澧县柏枝乡的一家大型养猪场外侧,记者看到厂区内棕黑色污水正源源不断倾入厂区外的池塘内,池中淤积大量黑色污染物,阳光照射下污泥散发刺鼻恶臭,一里路外闻之都令人作呕。仔细查看后,记者发现池塘周边若干沟渠与外界水系相连,污水随之流出,最后汇入澧水进入洞庭湖。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自从猪场建成后,村民赖以生存的水库里的水受到重度污染,地下水也无法饮用,用水库水灌溉的米颜色发黑,一捏粉碎。
类似的规模化猪场在洞庭湖区比比皆是。记者从岳阳、益阳、常德的畜牧水产部门了解到,洞庭湖区周边密布着20多个养猪大县,沿湖三市规模以上(年出栏500头)养猪场均有1500家左右,规模以下的更是数量惊人。
据湖区多地环保部门介绍,近年来养殖业污染占群众投诉量的40%至50%。在岳阳市一个生猪养殖大镇,居民打井下去,几十米都还有猪尿猪粪味。在益阳市南县一些养殖业大镇,地下水氨氮超过国家标准100多倍。
生猪调出大县岳阳县畜牧水产局副局长王麒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一个年存栏600头的养猪场为例,每天污水要排放70到150吨,那么一个万头猪场,排污量相当于2.5万人的排污量。由此推算,湖区养殖业的排污总量远超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之和。
除生猪养殖外,湖区水产养殖污染形势同样严峻。在湖区,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养殖水面,仅常德市养殖水面就达150万亩。为追求产量,上世纪80年代起,湖区养殖户们就采取向水体投肥的养殖模式,近年来愈演愈烈,高峰时每亩水面的年投肥量达到接近500公斤,大量氨氮超标的废水最终流入洞庭湖。
此外,不少渔民信奉“有病治病,没病防病”,养殖滥用药品现象在湖区普遍存在,其危害远胜于一般性污染。由于现有的污水处理厂不能处理抗生素等药品,它们进入饮用水源后,极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力保“一湖清水”,治理如何跑赢污染?
在采访中,不少湖区居民感叹,洞庭湖最大优势是水,现在最大的问题也是水。以长远的眼光看,要保住“一湖清水”,必须处理好发展与保护、污染与治理之间的矛盾。
目前,湖区地下水开采过度,地下水位逐年下降,部分旧水厂水源锐减甚至枯竭,无法正常运行,农村的摇把子井更是大量废弃。为防地下水枯竭,必须从加大水源补给、提高地表水水质的根子入手应对水危机。
湖南省环保厅副厅长潘碧灵建议,在科学论证的前提下,建设一批有利于改善洞庭湖水生态的重大水利工程。如从湖北石首和公安县境内长江段引水入湖工程,沿湖周边河湖疏浚工程等,以改善洞庭入湖出湖水量水质状况,恢复和提升其污染消纳能力。
多位水利专家表示,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建设一批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政策,对于切实改善湖区民生水利、缓解饮水燃眉之急意义重大,相关市州已制定多个实施规划,应抓紧配套政策资金予以落实。
此外,湖区还要克服片面追求GDP、短期经济效益的发展理念,以可持续的方式实现“后发赶超”。严格按照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把好新上建设及产业项目关。应对各地规划及上报的基础设施及产业项目再进行一次梳理,剔除对湖区生态可能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的项目。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长期以来,湖区生态优势并没有得到发充分发挥,湖区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现代物流、环境保护等产业发展还相对滞后,传统发展思路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制约。
一些带来巨大污染的传统产业也亟待改造升级。如湖区养殖业要走出高污染低效益的困局,关键还是要在发展模式上进行突破,走绿色发展之路,重新打造“洞庭鱼米香”生态品牌。
实际上,湖区一些企业已在探索生态养殖模式。湖南省大湖股份珊泊湖分公司总经理赵德华介绍,该公司近年来采用生态养殖的方式,既减少了投肥量,又提高了鱼肉品质。
2014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标志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湖区对此普遍感到振奋。“值得注意的是,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不能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刘帅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要以生态的方式去发展经济,探索的方向错了,就会误失良机。”
“规划立足保障生态安全、水安全、国家粮食安全等,为洞庭湖区提供了一个全新定位,明确了洞庭湖的治水模式由侧重防洪保安向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综合治理转变。”湖南省政协委员、洞庭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李跃龙表示,在水环境持续恶化的背景下,洞庭湖区只有尽快实现由被动治理到主动防护的转变,才能在治理与污染的赛跑中胜出。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洞庭湖 水危机 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