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用合适的方式告诉患者坏消息

2015年09月23日 08:52 | 作者:谢淑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摘要:“任何时候,我们都应把患者当做治疗的主体。而告知实情,无疑是对患者及其治疗都是有利的,也是对患者最大的尊重。”

  一天,突然接到老赵妻子的电话,她带着哭腔着急地跟我说:“我们现在在你们医院。你快来看看我们。”我急匆匆地赶去老赵所在的病房,看见老赵一脸漠然地坐在那儿,因为不愿意住院治疗正和妻子争执。

  老赵是我们医院的一位老病号,50多岁,3年前,因为鼻咽癌在我院做放化疗。做治疗前,他意志有些消沉,常常叹息、流泪,对治疗有抗拒。他所在病房的叶彩仙护士长找到我,希望我能帮帮他。接到心理会诊通知后,我及时对老赵进行了心理辅导。慢慢地,他变得开朗些了,不再觉得癌症有多么可怕,同时也对自己的生活和家庭有了比较合理的安排,也能够很好地配合治疗。长达6个月的治疗,他在家人的支持下顺利完成。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我也成了他们夫妻的知心朋友。在老赵需要复查时,我也会帮他预约好相关检查和手续。几年的复查,老赵的情况也一直良好,夫妻俩也很欣慰。这一次老赵的妻子给我打电话,显然是情况发生了变化,但老赵似乎还蒙在鼓里。

  “我又没什么,只是有一点点痛。没必要做化疗。”老赵说。“不行,你一定要做。”妻子态度很坚定。“你看,全身骨显像的检查结果是好的,病理结果也是好的。而且,两年前化疗的反应才刚好,我不想再经历了。”“……”妻子不说话了,难过地抽泣着。看到我,像看到大救星一样,连忙跟我说:“护士长,老赵他不肯住院治疗。怎么办?”我知道那些检查结果是老赵的妻子用心良苦伪造的。我悄悄地坐在老赵床边,面对着他,轻声地问道:“老赵,你是怎么看待自己的病情?你现在状况如何?”老赵告诉我说感觉很痛。

  “老赵,我知道你很痛。因为你的病情现在有一些变化,腰椎上出现了亚临床灶。”这是我告诉患者坏消息的一种方式。我尽量避免使用诸如“癌”、“肿瘤”、“转移”等很有刺激性的字词,而是用“病”、“跑”、“亚临床灶”等病人容易接受的字词替代。他怔了一下,随后略微放松下来,脸色有点凝重,点点头说:“我知道,其实也就是毛病复发了,转移了!”

  他的妻子一直在旁边朝我使眼色,似乎请求我不要再继续说下去。但我用手拍拍老赵的肩膀,仍然用平和的语气对他说:“如果是这样,你应该怎么做?放弃治疗吗?你想过你的妻子为什么这样做吗?”老赵沉默了一会儿,眼睛里似乎出现了一道光亮,随后,他异常坚定地说:“我还要努力。”是的,在这之前,他像被人蒙着双眼在沙漠里跋涉,现在他至少知道往哪个方向前进了,尽管路仍然很难。

  我一直不主张向患者隐瞒病情,尤其是亲人之间的隐瞒。对于一个处在逆境中的人而言,其实更需要的是坦诚相待,是有人与他分担、给他支持,这会使他重新振作起来。于是,我接着对老赵说:“接下来的治疗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而要付出最大努力的,是你自己。”老赵很肯定地说:“我会的。尽管会很痛苦,我要为我的家人而努力,她们需要我。”这时候,我看到老赵的妻子大大地松了口气,直起了身子。我知道她也开始释然,因为她不必再为她的善意谎言而担心歉疚。

  每当我看到一些家属以爱的理由对患者隐瞒实情,我很无奈,也很心酸。这就好像蒙上了患者的双眼,任由他一个人在黑暗的沙漠里走完最后的路。对此,我想说,患者有知情权、有选择权,他在自己的生命旅程中有更多的决定权。其实,患者对于坏消息的承受能力比我们想象得要强得多。在现代社会,隐瞒病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年轻的、有知识的患者可以借助网络了解自己的病情。有的时候,患者已经知道自己情况不妙,但为了照顾家人的感受而不去捅破那层窗户纸。然而,这种相互隐瞒,会使得患者和家属都无所适从,从而延误治疗,也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并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尊严。

  我认为,肿瘤科医护人员应该学会和患者沟通,懂得以合适的方式告诉患者坏消息。这是一门课程,也是一门学问。我相信,绝大多数患者是愿意知道自己的病情真相和治疗过程中病情变化的,因为这样有利于和医师密切配合,也有利于患者安排和处理工作上、生活上和家庭里的各种事情。任何时候,我们都应把患者当做治疗的主体。而告知实情,无疑是对患者及其治疗都是有利的,也是对患者最大的尊重。

  (作者系浙江省肿瘤医院放疗大科护士长)

 

 

编辑:赵彦

关键词:合适的方式 告诉患者坏消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