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良渚玉工》:微痕分析深化良渚玉器考古学研究新深度
历时10多年,香港与内地考古学界合作研究浙江良渚文化玉器取得丰硕成果,其中代表性成果之一的研究专著《良渚玉工——良渚玉器工艺源流论集》中显示,良渚文明被誉为中华早期文明“半壁江山”的代表,良渚社会中神权、王权和军权的权威,在琮、钺、瑁、镦等玉器上有集中、充分展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近日专门在北京举行《良渚玉工》学术成果发布会暨良渚文化玉器与中国古代玉器工艺学术座谈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主持,他提到古代手工业的研究是中国考古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对于手工业的考古学研究尤其是古代工艺技术的研究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相对薄弱,我们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古代工艺本身的研究,不仅仅体现了先民的发明创造,同时也是中华文明内涵的一部分,且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高等级的手工业制作、使用和分配与国家王权紧密相连,与精神层面的发展相互联系。《良渚玉工》将人类文化中最重要的技术、社会、精神文明三个方面,以玉器研究串联起来,为中国玉器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王巍表示,良渚文化中高等级的玉器制作,为权贵阶层所控制,其大型墓葬中随葬的众多精美玉器,已经超过了装饰品的层面,是一种等级和权力的象征。由此可见,对玉器工艺和社会权力之间联系的探讨是研究的重要部分。
《良渚玉工》香港主编、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邓聪教授发言
与此同时,《良渚玉工》香港主编、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邓聪教授表示,良渚文化遗址在环太湖流域星罗棋布,浙江余杭良渚古城及周围遗址群为其核心。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中,居中莫角山宫殿西北角的反山墓地,被誉为良渚文化王陵,反山墓地居中的M12号墓出土玉器,不包括玉粒和玉片就达到647件,学界公认良渚文化最硕大的琮王、钺王,均出土于此墓。
其中,M12墓出土的琮王、钺王等玉器上刻有众多的神人兽面象征,这些神人兽面的精致微刻技术,可以在1毫米宽度上徒手微刻3至5条纹饰,既展示出良渚玉器工艺的高端绝技,也反映了当时惟我独尊的王者身份,堪称良渚王权的王徽。而对M12墓出土玉器的研究表明,良渚文化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分化,平民与贵族在玉器制作生产与消费上有着显著差异。良渚社会可能出现过玉器生产由一些不同空间、社会阶层的玉工分工制作而成。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曹锦炎教授(右)将《良渚玉工》一书交付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手中。
据了解,2000年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香港中文大学签订学术交流意向书,2002年正式签署“良渚玉器及其影响”合作研究协议,并组成“良渚玉器工艺课题组”联手展开工作。作为双方历时10多年合作的代表成果之一,最新出版的《良渚玉工》对出土玉器进行微痕分析,为进一步从东亚考古学角度深化良渚玉器研究奠定基础。
座谈会现场
民间玉工可以参与采集玉料、初步加工或者制作一些简单的玉珠、管、坠、锥等器物,他们可能需要向贵族阶层上呈玉料和玉器素材。贵族以至王室则控制玉原料及高级玉器如玉琮、玉钺、玉瑁、玉镦等制作,特别是在玉器表面上的精致微刻技术、结合神权象征的创作,都由良渚社会最高统治阶层所垄断,并专供贵族阶层或王者及其亲族消费。而一直以来,中国考古学在技术层面上的分析备受冷落,《良渚玉工》对中国考古学重要意义之一,就是尝试从良渚玉器技术层面,上升到良渚社会王权象征的分析研究,从玉器制作痕迹区分玉工社会背景差异,推进对良渚玉器社会的认识。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良渚玉工》 良渚玉器 考古 微痕分析







巴西圣保罗贫民窟发生火灾 居民洒水参与灭火
世界最长单球铰转体高架桥完成转体
NASA航拍地球“素颜”照令人震撼
黑龙江代表团抵达北京
北爱尔兰将举行议会选举
经济合作组织呼吁加强地区互联互通
西班牙港狂欢节落幕
纽约举行2017军械库艺术展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