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向着第一个百年目标迈进
——写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之际
(六)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是“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的发展,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这意味着,发展不仅要讲速度讲效益,更需要在增长与保护、局部与整体、当前和长远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2015年初,被称“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实施。环保理念的变革,由立法目的的表述可见一斑:过去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现在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于“美丽中国”“绿色化”的一系列探索,联合国副秘书长阿奇姆·施泰纳如此评价:“中国在生态文明这个领域中,不仅是给自己,而且也给世界一个机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朝着绿色经济的转型。”
首次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去除GDP考核“紧箍咒”,全面打响“呼吸保卫战”……“十二五”期间,中国以前所未有、全球罕见的力度,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生态文明建设有了顶层设计、总体部署和严格措施,为发展构筑起“绿色谱系”,为转型积累下“绿色动力”。
在云南大理洱海边,“立此存照”督促当地抓好环保;在北京APEC会议上,坦言每天早上都要看看北京雾霾小了没有;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勉励工人“种树看林子也是为国家做贡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对环境保护高度重视,正是因为把握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发展规律,认清了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历史责任。
(七)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是“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发展,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的发展,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发展。这意味着,不仅把发展视为经济问题,更将之视为政治问题、社会问题,让更多人共享发展的成果。
“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十三五”规划尚未谋定之时,关于扶贫的“五年目标”已经出台。这不仅是全面小康的要求,更是我们发展宗旨、发展伦理的集中体现。
“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十二五”期间,民生指标全线飘红。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5%,跑过GDP增速;新增就业不降反增,2015年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66万人,提前完成全年任务;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完成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任务……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生活质量有新改善,更多人的“幸福感”正由期盼慢慢成为现实。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让更多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全面小康是不分地域、不分群体、不分层级、不分民族的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民生的改善、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大方向、大目标相向而行,成为包容性发展最生动的体现。
(八)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三种规律”“三大发展”,正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目标方向。
有外国媒体认为,中国这个远东国度,曾以无法想象的经济增长速度,帮助上亿人摆脱贫困,却也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如今,随着新常态的到来,庞大的“经济和社会试验”正在促成“一次新的醒悟”。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困惑、纠结和适应之后,在今天的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判断已经成为共识。看起来波动的数据,背后却隐藏着令人欣慰的亮色、逐渐增加的利好、正在积蓄的能量。经济增速领先世界主要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四分之一,蝉联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位置,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服务业对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这样的数据表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仍然广阔。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诠释了历史新起点上中国发展的新理念。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新常态”的战略判断和战略思维,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指向中高速增长、质量效益提高、生态效应改善、可持续性增强、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是消除疑虑、保持定力、坚定自信的强大基石。
在全球经济面临巨大变化的今天,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积累起来的经验,正在被赋予新的内涵。“十三五”时期,不管发展环境、条件、任务有何变化,可以确定的是,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将是保持未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遵循。
(九)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指南。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面向经济新常态,循着发展新思路,“十三五”规划的根本指向,已然清晰——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的发展目的,回答了“发展为了什么”的问题。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合理的发展路径,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
“必须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科学的发展思路,回答了“如何以改革促发展”的问题。
“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体系,加快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建设,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有序的发展环境,回答了“如何规范发展”的问题。
“必须深化全方位对外开放,妥善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广阔的发展视野,回答了“发展如何对接世界”的问题。
“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确保我国发展航船沿着正确航道破浪前进。”根本的发展保障,回答了“发展需要怎样的政治领导”的问题。
“十三五”画卷,将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六个必须”为引领,铺展开来。“中国制造2025”推动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制造强国”;“互联网+”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新技术新概念新业态方兴未艾;城镇化目标激发更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激活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十三五”期间,“新四化”的同步铺展、互动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多元动力、多级支撑,中国将迎来有温度的发展、有质量的发展、有保障的发展。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经历。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结合起来,把发展的速度和效率与公众的共享和普惠结合起来,这是“中国道路”对人类发展道路的独特贡献。“十三五”是中国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征程,新发展模式会更成熟,新思维范式会更成型。这是现代化道路上的“中国选择”,是中国给世界的“新的更大的贡献”。
(十)一张老照片,记录下1992年8月四川广安火车站的一幕:由于人多车少,准备外出务工的农民们只好从车窗挤上去。
而上周,在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期间,关于高铁项目的合作,成为各方关注的一大焦点。
从“绿皮火车”到“高铁外交”,铁路可谓中国发展的“三重象征”——满足了民生需求,促进了经济增长,更隐喻着“中国号”快车的不断自我超越。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中国的发展前后相续,正是这一段又一段的铁轨,连接成我们前行的历史。站在两个五年规划的交汇点上,向着第一个百年目标迈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军,我们有决心、有能力、有信心。
世界期待着下一个中国故事,历史期待着我们这一代人的回答。(完)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十八届五中全会 第一个百年目标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