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开启外来工融入城市的精神之旅
10月28日晚上,在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松柏中街,一座出租屋的二楼传来不同地域口音的“讲故事声音”——三元里社区大学第一届外来工写作班的学生们顺利结业了,他们正在轮流朗诵自己参加写作班后的作品。三个多月的学习结束了,在“初来”“留下”“发展”“扎根”等作业题目下,这些外来工不仅开始了写作之旅,也开启了他们融入城市的精神之旅。
文学是体现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相信这些外来工亲手写下的城市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会成为他们心灵深处最难忘的记忆,变成这座城市与他们剪不断、割不掉的联系。因为这些文字,这座城市从此也变得与其他地方不一样了。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外来工告别乡村,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的过程,可是,外来工如何融入城市,一直是一个难题。对老一代外来工来说,故乡和田园对他们仍有着无法割断的精神联系,他们来到城市赚钱打工,最终还是会叶落归根回到乡村,融入城市并没有那么迫切。可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外来工则完全不同,融入城市,获得精神上的归属感对他们更为迫切。他们大多数没有务农经历,对农村和土地缺乏感情,渴望能被城市接纳和认同,成为城市的一员。如果他们无法成功融入城市,乡村又回不去了,身份认同的焦虑解决不了,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正因为这样,近年来,上至中央下至地方都在努力解决外来工融入城市的难题。农民工融入城市难,一是因为城市房价高、生活成本高,再加上难以享受附加在户籍上的教育等公共服务,想留不敢留,物质层面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二是因为缺乏认同感,从进入到融入,一字之差,状态却截然不同。这是精神层面的需求难以达到。
近年来,无论是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大利好,社会保障互联互通的推进,还是地方公共服务逐步向外来工倾斜,都体现出极大的政策善意,显示出城市正在向外来工敞开大门。可以说,以前的重点多是放在物质层面的需求上,如今,精神层面的需求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
目前,许多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正在积极跟进,帮助外来工尽快融入城市和社区。从培训可见一斑,早前的培训多是技能型的,让外来工能有一技傍身,增强在城市里的谋生能力。而新生代的外来工大多已受过较好的教育,这些培训正在逐步拓展,像社区大学写作班一样的项目越来越多地进入培训目录中,这样的培训让他们从精神层面与所在的城市和社区建立更深的联系,让他们进入这座城市,爱上这座城市,让城市成为他们的另一个精神家园。这样的项目不妨多多益善。 (谭敏)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外来工 融入城市 文学 户籍改革


伦敦举办切尔西花展
特朗普表示美国愿帮助中东地区国家反恐
以色列举行声光秀庆祝“耶路撒冷日”
日本上野动物园大熊猫或怀孕
英国执政党保守党公布竞选宣言
北方大范围地区高温持续
《中国恐龙》特种邮票发行
上海迪士尼乐园游客已突破1000万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