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干部隐圈子,别拿格调说事

2015年11月03日 16:53 | 作者:薛家明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今年8月初,广东省下发《关于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活动监督管理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监管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的社交圈、生活圈及休闲圈、从个人到其配偶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全方位覆盖。但干部愿意公开的事项还是以姓名、住址、联系方式这些基本“点”为主,有的干部甚至对公开个人住址已经觉得“没有安全感”,“圈”的情况就更没有登记了。(11月2日 《南方都市报》)

  应该说,社交圈和生活圈是一面镜子,干部是勤政为民、奉公守法,还是结党营私、徇情枉法,照一照就能得出真相。基于此,广东省出台政策,要求干部报备8小时外情况。其目的无非是通过监管8小时之外,检验干部的“为民成色”。并以此倒逼干部,净化朋友圈、生活圈,屏蔽不良习惯和爱好。无疑,这样的想法是美好的。但执行起来,却遭到抵制---大部分干部以“没有安全感”为由,拒绝填报各种“圈”。

  干部为何隐藏圈子?在外界看无非是两个原因。一是干部的格调不高。官员作为公权力的掌握者,有义务让自己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然而,部分干部却认为晒圈子,就是破坏自己的隐私,拒绝公开各种“圈”。显然,这些干部的格调确实有点low。二是因为部分干部心虚。人民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2012年因腐败被抓的中国高官中,95%都有婚外情。晒圈子就意味着让这些东西见光,贪官愿意么?

  管理学有“三七理论”,在干部身上也同样适用。无疑70%以上的干部都是好干部。可大多数干部都不愿主动晒“圈”,问题出在哪?显然,将干部隐藏朋友圈,总结成心虚或格调不高有点以偏概全。其实,干部隐藏圈子,关键还是主管部门的方式方法出现问题。首先,从方法上看,要求官员晒出全部“圈子”,简单粗暴。诚然,官员有晒私生活的义务,但也不该全部曝光。比如,干部的生活习惯、平时去哪,就应当予以尊重和保护。否则,干部晒圈子必然会打折扣。其次,在方式上,只是简单的要求干部报,而缺少后续的核查和广泛的监督,能激发干部的申报热情么?

  要求干部公开社交圈、生活圈是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重大举措。但晒圈子也要讲究尺度和方法。怎么晒、晒那些、如何监督,都需要仔细考量,拿出具体可行的方案,并认真、严格的执行。否则,干部晒圈子,就会沦为纸老虎。君不见,曾经名噪一时的四川彭山县出台去官气十不准,广州“禁舞令”,不都变成沉默的禁令了么?只有读懂了这些前车之鉴,圈子才能真正成为鉴别干部的“照妖镜”。(薛家明)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领导干部 公开社交圈 生活圈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