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读图今日读图
中俄签署苏35合同 分析谈判迟迟无法敲定原因
据俄媒称报道,俄罗斯与中国签署了购买24架苏-35多功能战机的大单。合同总金额不少于20亿美元。北京也因此成为该战机的首个外国买家,此前它只专供本国空军。
在历经了长达数年的艰苦谈判后,中俄终于签署了售华24架苏-35战斗机的合同,总价20亿美元(单价约为8300万美元)。与以往那些俄媒无责任的揣测不同,此次消息来自俄罗斯国家工业和科技集团(Rostec)总经理谢尔盖·切梅佐夫,级别很高,如此看来,中俄最终敲定苏-35谈判一事应该是靠谱的。
资料图片:俄空军苏-35S战斗机
据俄罗斯《生意人报》11月19日报道,俄罗斯技术公司总经理谢尔盖·切梅佐夫向本报透露:“围绕对华出口苏-35而展开的漫长谈判已经结束,我们签署了合同。”俄政府军事合作领域的相关人士确认,根据协议,中国空军将获得24架战机,单机价格约8300万美元,“北京已正式成为苏-35的首个境外客户,这堪称战机出口方面史无前例的合同”。
报道称,苏-35在北约的代号为“侧卫”-E,属于俄罗斯的新型第四代半战机,最高时速可达2500公里、连续飞行距离3400公里、作战半径近1600公里,配备30毫米机炮、更有12个导弹及机炮挂载点。
中俄苏-35谈判过去迟迟无法敲定的原因是什么?
据外媒报道,最初的障碍在于数量,俄方希望中国至少购买48架,而中方则希望购买4架,显而易见,中方的目的并不在苏-35本身而在技术上,俄罗斯当然不会答应这种要求,因此在随后的谈判中,中俄各退一步逐渐达成了至少购买24架的共识。
早在2008年的珠海航展上,中国军方便流露出对苏-35的兴趣。时任中国空军司令员的许其亮上将在苏霍伊展台处了解了战机的性能,相当认可其飞行及技战术指标。2011年,中国国防部正式向俄联邦军事合作局提出了购买苏-35的建议。2012年岁末,双方签署了最初协议,但在技术及价格方面的磋商持续了3年时间。
而且众所周知,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存在一定的短板,虽然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但是由于历史欠账,还无法满足四代机歼-20等先进战机的需要,因此,在中国WS-15等发动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如果能借此机会获得苏-35配备的117S矢量发动机,无论是对满足歼-20等国产战机换装国产发动机之前的过渡期需要,还是对促进国产发动机的跨越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是否同意转让先进技术一直以来都是阻碍苏-35来华的重要原因之一。
编辑:杨岚
关键词:中俄签署苏35合同 签署苏35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