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自身建设 自身建设
九三学社召开研讨会解读法治精神与规则意识
法治中国的“源头活水”
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神农尝遍百草的奉献、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子产铸刑鼎的公正,都为我国古代道德与法律的确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九三学社社员、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教授林乐芬带来了古代大学者许衡“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故事:《元史》记载,许衡曾经过河阳,路人纷纷去摘路边无主的梨来吃,唯独许衡安坐在梨树下,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吃梨,许衡说:“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路人讲:“世乱,此无主。”许衡答道“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别人丢失的,只要有一丝一毫不符合礼义也不应该接受。这种坚守,是规则意识一种朴素表达。林乐芬认为:“规则意识可理解为规则的意识化,是个人对法律关系、道德规范等外在规则的一种自我遵从。”
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本思想是为政之本,传承传统文化精华,就必须注重以人为本。法治国家的实质标准在于民众是否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法治观念和浓厚的人文精神,如果没有人文精神对法治的支撑,法治就只剩下一张空洞的“外壳”。九三学社重庆市委渝北区委主委袁野认为,“在建设依法治国方略中,‘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最根本的是要从法治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依法去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权益”。古代中国是一个契约社会。契约本身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古代,“契”既指一种协议过程,又指一种协议结果。《说文》曾写道:“契,大约也”。所谓“大约“是指邦国之间的一种盟约。九三学社社员、内江师范学院讲师孔花认为:“契约的特色是民主,是基于双方(或者多方)主体地位平等对话、协商和意见的一致,可以充分体现民主的本质与特性。由于契约是双方的合意,相对一方会自觉遵从契约的约定,因为内容本身是其真实意思的表达,符合其自身的愿望和利益要求。契约双方在契约的维系下保持持续、稳定的协作关系,从而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近日,恒大足球“赢得比赛,失信天下”的新闻引起舆论热议。决赛当晚,恒大队未征得赞助商东风日产同意,擅自将胸前球衣“东风日产启辰T70”广告,更换为“恒大人寿”,这一违约行为引起轩然大波,让皇冠掉色,折射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部分企业和个人契约精神与诚信意识的缺失。
诚实守信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内涵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更是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的道德基础。古代教育大家孔子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信”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如果没有诚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强调要“言而有信”,认为只有“信”,才能得到他人“信任”。九三学社社员、余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孙明霞建议:“要建立诚信机制,如必要的规章制度和赏罚,加强对‘诚实守信’者的奖励、褒扬和对‘失信’者的惩罚手段与贬斥;建立各种形式的诚信档案,及时把个人、企业、团体的诚信与失信记录公诸于世;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形成浓厚的‘诚实守信’氛围”。
编辑:孙莉姗
关键词:九三学社 研讨会 解读 法治精神 规则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