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大国工匠”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
从初中生到行业领头军,张忠,这名来自中国南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的电焊工用了32年。32年风雨岁月,张忠始终坚持在平凡的焊接岗位上,挥洒着汗水与青春。他为自己订下近乎“苛刻”的学习计划,来不断积累知识;他用持之以恒“苦行僧”般的工作态度,来巩固技术;他以坚持创新的使命感,来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他是公认的“焊接大师”,是新时期助力“中国制造2025”的“大国工匠”。(11月26日 光明网)
“焊接大师”、“全国技术能手”、创新标兵、敬业典范……,毫无疑问,"好焊工"张忠身上有数不尽的荣誉,镌刻着不胜枚举的优秀品质。但无疑,“焊接大师”是最能表达张忠形象的关键词。张忠被称为大师,首先是技艺高超。2003年,荣获江苏省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名;2008年,战胜动车组制动缸体焊接难题,确保“和谐长城号”在百年京张铁路上自由驰骋;总结编写了两万多字的《DF11制动缸体环焊缝焊接》等操作法,称为业界公认的标杆。可以说,张忠凭借过硬的技术,不断的焊出耀眼光芒。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好焊工”张忠称为大师,更美在,毫无保留的培养技术人才。授业“留一手”,讲课少半分,是一些传统行业的特有现象。这也造成许多传统技艺的失传。显然,“好焊工”张忠没有这方面的顾虑。相反,他不遗余力、毫无保留培养徒弟。据统计,他先后开展技术讲座120余次,授课培训时间达到600多课时,培训电焊工近4000人次。而今,他的徒弟也成为电焊工中的翘楚。这种传承让张忠的大师称号叫得更响。
“大师情怀,仰之弥高”。张忠成为大师,更赢在情怀上。在年轻员工眼里他是 “邻家大叔”,在外人眼里他是儒雅学者;而在工作中,他又摇身一变,成为与时间赛跑的工作狂人。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工作面前,即使爱人生病住院、儿子高考,这种大事,他也会将之弱化成微不足道“小事”。正是这种平易近人的风格,质朴的本色,以人为美的品质,铸就了大师情怀,让“焊接大师”走进每一个人的心中,成为“大国工匠”的典范。
“别以为焊接是个小活,它是整个火车最重要的环节,一旦一个焊接点没接牢,那就可能发生车毁人亡的严重后果。”这句话道出了“焊接大师”的现实意义和存在价值。而更尴尬的现实却是,当下是一个缺少大师的时代。以至,我们可以让高铁飞驰、蛟龙入海、玉兔登月,却造不好圆珠笔和马桶盖。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学习张忠,更要传承和发扬他的精湛技艺、授业精神和大师情怀,更要不断的培养“大国工匠”。而这也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挺起中国制造脊梁的关键。(薛家明)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张忠“大国工匠” 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