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记·工作记·工作
作家要不断向生活学习
——访作家刘庆邦
在刘庆邦的写作中,一半是煤矿题材,一半是乡土题材。比如他今年推出的长篇小说《黄泥地》,有评论家称其“是用光秃秃的笔在黄泥地上辛勤雕刻”。虽然时代不断改变,可他对现实主义创作的那份执著却从未更改。
刘庆邦
记 者:您多年来坚持现实主义写作。这么多年过去了,您认为自己的作品中有哪些变与不变的东西?
刘庆邦:可能因为我生性比较固执,做事“一根筋”,不够灵活。我认为人只有一生,我这一生在创作上无需更多的主义,能把现实主义的路子走到底就算不错。我对现实主义创作的理解比较宽阔。只要不是写人的前世,也不是写人的来世,只要写了人的今生今世,就是现实主义。前世和来世,都是源于一种想象。不管往前想象,还是往后想象,想象的基础还是今生。我的想象离不开脚下的土地,离不开我的经历。加上我的小说本来就是写实的、及物的,是严格按照日常生活逻辑推动的,怎么能脱离现实生活和自己的人生经验呢!
风在变,云在变,社会千变万化,但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是人类永恒的审美对象,比如太阳和月亮。阳光给人光明,给人能量。月光给人慰藉,让人遐想。世界就是这样,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文学创作主要是表达情感的,情感之美是核心之美。写作手法可以变,表现形式可以变,载体可以变,但情感作为文学作品的根本支撑,这一点不会改变。衡量一篇作品优劣的标准,还是要看作品里所包含的情感是否真诚、饱满、让人感动。
创新当然好,创新的呼声也很高,几乎成了一种强制性的标准。然而情感不分新旧,好作品里动人的情感力量会让我们常读常新。文学从来不是集体的事业,是心灵化的个体劳动。文学不是时代的闪光,是个体心灵的闪光。文学是时代的产物,却不是时尚的产物。对于这一点,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记 者:煤矿和乡土几乎构成了您写作的全部内容。您曾说:“煤矿的现实就是中国的现实。”对此应如何理解?
刘庆邦:我写农村生活和矿区生活的小说比较多,原因很简单,我熟悉农民生活和矿工生活,或者说我曾经是一个农民,也曾经是一个矿工。1967年初中毕业后,我就回村当农民去了。我不想当农民,也不是一个好农民,但那几年,命运的泥巴吸住了我的腿,我怎么挣扎都无济于事。我在烈日下锄地,割麦,打场。我淋着连绵的春雨,到地里栽红薯。在大雪飘飘的冬季,我拉着架子车往地里运肥。我还脱过坯,打过墙,挖过河,垛过麦秸垛。庄稼活儿我差不多都干过,说起来都不离谱。煤矿的生活也是一样。1970年,我被招到煤矿当上了一名矿工,前后在矿区生活了9个年头。我在井下掘过巷道,采过煤,还当过运料工,开过刮板运输机。不管是农村生活,还是煤矿生活,对我来说都不是他者的生活,都是我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这些生活在我记忆的血管里流淌,只要拿起笔来,我脑子里活跃的就是乡村父老和矿工兄弟的形象。
我比较关注社会转型期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也写过一些农民在城里的遭遇,比如长篇小说《红煤》、中篇小说《到城里去》等。我还关注农民变成矿工的问题,它集中体现了农民进城打工和城镇人口不断增加的现实。我之所以强调煤矿的现实就是中国深刻的现实,是不想被行业所限,只是把煤矿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和舞台,以表现广阔的社会现实。我还愿意把我所写的一系列煤矿题材小说看成是“在深处的小说”,不只是在地层深处,更是在人的心灵深处。我用掘进巷道的办法,向人情、人性和人的心灵深处掘进。文学毕竟是从内心世界开始,向外部世界辐射,从认识个人开始,认识整个世界。个人的命运在千百万人中间,千百万人的命运集中体现在个人身上。如果要给自己的写作找一个目标的话,那就是怀抱人道主义理想,投入自己的生命,以真诚的态度写人,写人的丰富情感,直抵复杂的人性深处,建设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
记 者:您曾有过多年的矿区生活经历,每天都需要深入矿井,之后又从事过煤炭地质系统的宣传报道等工作。这些经历对您的文学创作有怎样的影响?
刘庆邦:在矿区生活时,我最向往的职业是能当一名记者。调到煤炭部当上记者之后,我热情很高,一有时间就积极到全国各地的煤矿采访。如果说我的矿区生活是一个点,当上记者之后,生活的面积大幅度扩大,由点变成了面。全国各地的煤矿,除了西藏的煤矿,大部分煤矿我都去过。当了20多年记者,对文学创作很有好处。一是打开了眼界,拓宽了胸怀。人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眼界到哪里,境界才能扩展到哪里。二是立足点发生了变化。当记者使我站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立足点上,不知不觉就要面对全国的读者,和全国的读者对话,甚至和世界的读者对话。三是在采访中得到了不少小说写作的素材。一篇新闻稿子写完了,觉得自己想表达的感情没有很好表达,想写的细节不能充分展开,有一些想法也不便在新闻里说,于是便写成了小说。
当记者期间,我曾多次参与报道矿难,情感和心灵受到了强烈冲击。1996年5月21日平顶山煤业十矿发生了瓦斯爆炸事故,84名矿工在事故中丧生。事故发生的第二天,我就赶到平顶山采访。说是采访,其实我主要是看、是听,是用我的心去体会。那些工亡矿工家属都处在极度的悲痛之中,我不忍心向他们提问什么。那几天,我天天跟那些家属在一起,我的心始终处在震荡之中。我咬着牙,一再对自己说不要哭,可眼泪还是一次又一次涌流出来。我无力为他们做什么,只能用纪实文学的形式,较为具体、详尽地把事故给他们造成的痛苦记下来。我要让全社会的人都知道,一个矿工的死亡所造成的精神痛苦是广泛的,而不是孤立的;是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是久远的,而不是短暂的。这篇作品在全国煤矿系统引起持续性的反响,至今不少煤矿还把它作为对矿工进行安全教育的教材。
记 者:有人认为,“作家不用深入生活也能写出好作品”,“作家平日就一直处于生活之中,无需再刻意深入”。您对此怎么看?
刘庆邦:我不认同这样的观点。要取暖,就得挖煤;要酿酒,就得种粮食;要持续写作,就必须不断向生活学习。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就好比梦是对生命的虚构,没有生命就没有梦;树影是对树的虚构,没有树,虚构就无从谈起。人的想象不可能凭空,都离不开生活这个根本的基础。的确,什么样的生活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创作素材,但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和经历有限,你写少量的东西还可以,短时间写作还可以,要做到持续写作,不断拿出新作品,仅靠自己的生活,写作资源就会枯竭,甚至会出现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的情况。还有一个审美对象的问题。作家可以自怜、自恋,可以把自己和自己周边的人作为审美对象,但久而久之,那样的东西是不是有些单调呢?胸襟是不是有些狭窄呢?作品的格局会不会有些小呢?分量会不会有些轻呢?文学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是关注和表现民众的疾苦。如果把自己封闭在小圈子里,不关注、不了解普通民众的疾苦,谈何表现呢?
深入生活对我来说是一件自然的事,也是一种纪律。不是别人要我深入生活,而是我自己要深入生活,到农村去,到煤矿去。农村的点比较固定,那就是我的老家。我到煤矿深入生活的点则多一些。这些深入生活的实践都给了我丰厚的回报。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刘庆邦 作家 生活 创新 情感 煤矿题材 乡土题材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