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让法治成为一种文化与信仰
开展全民普法,把法律交给亿万人民群众,是人类法治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今年是全民普法30周年,从“一五”普法到“六五”普法,普法宣传教育引领着社会全体成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一步步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江西省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要求,“紧紧围绕保障社会公正、促进社会诚信、维护社会秩序三个关键,不断推进法治江西建设。”这为我们下一个五年普法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
六个五年普法,悄然改变生活。从1985年开始到现在,江西省制定实施了六个五年普法规划。“一五”普法强调普及法律常识;“二五”普法强调普及专业法律法规;“三五”普法强调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四五”普法强调提高公民法律素质;“五五”普法强调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六五”普法强调树立法治信仰,建设法治社会。从“一五”到“六五”,从法制宣传教育到法治宣传教育,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既包括对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的宣传,也包括对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治实践活动的宣传,突出了公民法治意识的培育和法治行为的养成,突出了各层次多形式的依法治理和法治创建。30年的普法教育,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改变着执政党、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基本行为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
“法治”就像一颗富有生命力的种子,在千千万万个普法教育工作者“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露”的辛勤耕耘下,被广泛播撒到赣鄱大地,孕育、开花、结果;法治已逐渐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信仰、一种价值,成为社会治理的常态。
坚持问题导向,培育法治素养。在充分肯定30年来普法教育工作成果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公民法律素养的整体状况与法治江西建设的要求还有不少的差距。如,有的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不强,以权代法、以言代法、滥用职权等问题依然存在;部分群众“信权不信法”“信钱不信法”“信访不信法”,遇事找熟人、走关系等现象仍较普遍;有的地方“工闹”“医闹”“拆迁闹剧”等情况尚未根本改变等等。这些问题和现象之所以存在,根子在于全社会法治意识还不强,法治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我们的普法宣传教育还有很多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地方,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普法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还不强,特别是运用网络、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开展普法教育,还没有成为常态;“谁执法、谁普法”的责任制尚未得到落实,普法讲师团的作用发挥还不明显,普法教育机制还不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法治宣传教育还有差距,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健全等等。要把普法教育作为法治江西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更加突出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培育,更加突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养成,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致力增强全社会法治信仰,努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
推进普法教育,建设法治江西。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引领社会法治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省委书记强卫指出,领导干部要做法治建设的示范者、引领者。要健全完善并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通过举办“法治大讲堂”、聘请专家授课、开展“以案释法”巡回宣讲等,推动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常态化;要大力推进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进一步完善运作机制,引导领导干部和政府公职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稳定、促进发展。
(作者系江西省司法厅党组书记、厅长,省普法办主任)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法治” 文化信仰 全民普法


挪威北极圈小镇的“街头涂鸦艺术”
大型纪录片《紫荆花开》庆香港回归二十周年
陕西大熊猫喜添仨“男宝宝”
中国常驻日内瓦代表团举办香港回归20周年图片展
葡森林火灾死亡人数升至64人
蒙华铁路连云山隧道全线贯通
日内瓦大喷泉点亮“蓝灯”纪念世界难民日
白俄罗斯举行坦克双项赛 “钢铁巨兽”展示魅力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