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记·工作记·工作

培养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高级人才

——访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

2015年12月07日 09:07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吕品田

吕品田


文化周刊:中国艺术研究院在2013年设置了艺术专业硕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技艺方向,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吕品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关键,但在现阶段,非遗人才培养存在多方面的困难。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技艺的传承,大都呈现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具有口传心授的特点。由于这种方式是隔离于高等教育体系之外的,对于年轻人来说,他能学到技艺,但是拿不到文凭,缺乏日后发展必要的资质。即使他很喜欢传统技艺,也很难做到义无反顾地投入。此外,在高校现有学科背景下,关于非遗保护传承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理论型人才上,对实践技艺的研究不深入,也不纯粹。这些情况都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这种背景下,201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置了由25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担任导师的“传统技艺研究”方向,以及由资深专家学者担任导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研究”方向,探索性地将“师徒相传”的传统教育方式纳入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系列,希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门人才。


文化周刊:对“传统技艺”方向艺术硕士生的培养具体是如何开展的呢?


吕品田:每个研究生都有一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担任技艺主导师,一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家学者担任理论副导师。我们根据国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要求,为他们安排了一个学期的集中学习课程,包括工艺美术理论、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等,以及论文写作、研究课题等方面的指导。集中学习后,他们会跟着导师进行传统技艺方面的学习。改变了以往请老师进来集中给学生上课的模式,而是让学生跟着导师走,在导师的作坊里一边操作、一边学习,全方位深入了解和掌握传统技艺。此外,我们还组织研究生集体外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相关的调查实践活动。


文化周刊:在日前举行的教学成果展上,学生们都拿出了自己的成果。在您看来,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方式效果如何?


吕品田:展览上研究生作品让我们感到十分惊讶,在一年时间里就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这也说明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国家研究生教育体系的优势:一方面,报考传统技艺方向的学生本身都有较好的艺术基础,有的甚至已经从事相关技艺多年。而且,能通过国家统考最终被录取的研究生具备一定的人文修养和知识背景,领悟力强。与一般学艺的徒弟相比,他们更具主动性,肯钻研,在技艺的掌握上进步很快;另一方面,传统技艺大多具有地域性特点,与地方生态环境、人文环境融为一体。学生跟在导师身边,可以受到这种环境的熏陶,接触到的是一种技艺最纯正最精湛的状态,这与脱离现实情境的抽象讲授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文化周刊:您认为这对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有什么作用?


吕品田:我们希望培养出非遗保护传承方面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专门人才。这里的“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掌握技艺的程度和艺术水平要高,二是对非遗传承保护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责任感,不是将其仅仅当成谋生手段。不只是掌握技艺,还要和民族文化关联起来,进行理论梳理和总结,让传统技艺在他们这一代手里达到更高的层次,并通过他们理论结合实践的努力,形成传统技艺的专门知识体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为今后一个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国家应重视传统技艺的教育,我们这样的探索实践希望能够引起艺术教育界的关注。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吕品田 培养人才 传统技艺 非遗保护和传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