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狄更斯、柯南·道尔、莫奈他们是这样描述伦敦雾霾的
最近冬日降临,众多北方城市北京、济南、沈阳等开始集中供暖,随之而来的,就是纷纷进入一年一度的“雾霾季”。尤其是东北重镇沈阳,PM2.5指数再次爆表,一度超过1000微克/立方米,引起了媒体和民众的巨大关注。
对下图这样超科幻的场景
还有真实版的“天空飘来五个字”
有时真的只能无奈地喊一声:天啊!
当然,苦中作乐的段子手们还有兴致妙语连珠展开花式吐槽。比如:“北京用大雪侮辱了济南,济南用雾霾回击了北京。”
其实身在魔都的微信君还是很心疼雾霾下的北方人民,因为有好多朋友都生活在北京。而且魔都的雾霾发作起来也不遑多让。每当身临其境时,就更体会到什么叫“会呼吸的痛”。
所以我们来说说关于雾霾的事情
1936年的伦敦市中心弥漫在一股雾气中
据说北京已戴上了“世界新雾都”桂冠,而一直以来以“雾”闻名的前任“王者”伦敦,是如何变成“世界雾都”?又是如何甩掉“雾都”帽子的呢?
先一起看看生活在那个年代的英国作家们,都是怎样关注彼时的雾都伦敦。(说明:本文标题中的“两百年来”仅为表示约数……)
约翰·伊夫林(John Evelyn,1620-1706)
约翰·伊夫林是英国一位非常多产的作家,查理二世的顾问,英国皇家学会创始人之一,创作有关美术、林学、宗教等著作三十余部。伊夫林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日记》(Diary,1818第一版)和《戈多尔芬夫人的一生》(Life of Mrs. Godolphin,1647)两部作品。
作为一位著名的日记作家,伊夫林自11岁起便坚持日记写作,终身未断。他的《日记》是写给自己的,其中却很少谈及他本人。书中巨细靡遗地记录了60余年的英国生活,是有关17世纪英国社会、文化、宗教和政治生活的珍贵史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比如日记中见证了查理一世和奥利弗·克伦威尔的死亡、最后一次在伦敦肆虐的大瘟疫、以及1666年的伦敦大火等。
除了文学成就,伊夫林一定程度上还是最早提出将工业设施搬离城市,大力种植绿色植物开辟绿地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人。1661年,他写了一篇给英王查理二世的长篇报告:《防烟,又名论空气的不适与笼罩伦敦的浓雾》(Fumifugium,or The Inconveniencie of the Aer and Smoak of London Dissipated,1661)。在文中他痛陈煤烟浓雾之弊、伦敦污染之况,被公认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有关空气污染的文献。
伊夫林忧心忡忡地写道:“煤烟用它那隐匿的邪恶之手,损害并威胁着建筑物…伦敦这座城市号称理性动物的聚居地、至高无上的君主宝座,其实更像埃特纳火山、火神的庭院、斯特龙博利火山岛,或者地狱的边缘。”作为对策,伊夫林提出让产生煤烟的工厂搬离伦敦城,然后在城市周围建起一圈芬芳植物的屏障。然而这两条建议都未能实行。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1850-1894)
苏格兰作家,19世纪英国最为多产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金银岛》《化身博士》《绑架》《黑箭》等。他早年四处游历,为其创作积累了丰富资源,后期致力于小说创作,取得了极高的成就。《金银岛》(Treasure Island,1883)是关于海盗历险探宝的故事,也是他浪漫小说中最受欢迎的一部,堪称整个西方文学传统中最著名的海盗故事。
史蒂文森的代表作《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1886)是一部关于人类双重性格的讽刺性小说,同时也是描述心理活动的悬疑恐怖小说。主人公“Jekyll and Hyde”也自此成为一个通用词汇,意思就是“具有善恶双重性格之人”。
而19世纪雾气弥漫的伦敦城,被史蒂文森写进了这部小说,成为塑造充满威胁感的Dr. Jekyll的形象来源。史蒂文森甚至说,伦敦雾霾所具有的棕褐色调(对这浓重的伦敦雾,甚至有一个专们的外号:豌豆汤)正是邪恶的Mr. Hyde身上披挂的“巧克力色的尸衣”。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
19世纪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一生高产,作品在现实主义的关照中时常流露着昂扬乐观的浪漫主义气质,注重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犀利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英国广阔复杂的社会现实。主要作品《匹克威克外传》《双城记》《雾都孤儿》《艰难时世》等,至今经久不衰。
《荒凉山庄》(Bleak House,1852-1853)是狄更斯创作生涯中后期一部很重要的作品。小说以两个家庭为基本架构,人物错综复杂,情节引人入胜,标志性的幽默语言更是让这部长达六十万字的巨著读来丝毫不觉枯燥。在《荒凉山庄》中,狄更斯把雾霾变成了一种恶毒而滑动着的存在,充满了个性与力量。
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1924)
波兰裔英国籍作家,早期现代主义作家,被奉为最伟大的英语小说家之一。作品包括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许多都以海上航行为背景,描述了身处于冷酷莫测的宇宙之中的悲剧性的人类精神。代表作《“水仙号”上的黑水手》(1897)《吉姆老爷》(1900)《黑暗的心》(1902)等。
康拉德在作品《密探》(The Secret Agent,1907)中,以1886年的满是雾霾的伦敦为背景,描述某匿名国家的间谍威洛克先生在英国的行动。有评论认为康拉德就是从狄更斯在《荒凉山庄》中对雾霾的描写,而在其中以此种方式表示致敬,并获得成功。
《密谈》因其中的恐怖主义主题,成为了“9.11”事件发生后两周内美国媒体引用最多的三部作品之一。在现代图书馆选出的“现代最好的100部英文经典小说”中排名第46位。
阿瑟·柯南·道尔爵士(Sir. Arthur Conan Doyle,1859-1930)
英国小说家,1859年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因成功塑造了大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这一形象而享誉世界,成为侦探小说历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除了福尔摩斯探案小说外,他还曾写过多部其他类型的小说,如科幻、悬疑、历史与爱情小说,并创作过戏剧、诗歌等。
说到描写十九世纪伦敦的文学作品,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The Complete Sherlock Holmes)必不可少。这个就不用过多介绍了吧。作为史上最著名的私家侦探,福尔摩斯平常悠闲地住在贝克街221号的公寓里,抽着烟斗等待委托上门。一旦接到案子,他立刻会变成一只追逐猎物的猎犬,锁定目标,将整个事件抽丝剥茧、层层摸索,驱散“重重迷雾”,直到最后真相大白。
此外还有一些关于作家、艺术家和伦敦雾霾之间的小八卦
在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小说中,尤其是在描写工人阶级的场景中,常常能看到“伦敦式”的阴冷雾霾在缭绕。
马克·吐温(Mark Twain),又一位美国作家。据说有一次他在伦敦作演讲,结果因为雾霾太严重,现场只来了很少的观众,而且几乎看不到演讲台上的大作家本人。无奈马克·吐温只能草草结束了这场演讲。
詹姆斯·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出身在美国、艺术成就主要在伦敦取得的著名印象派画家。惠斯勒自称“我是雾霾的画家”。他著名的《夜曲》作品系列,每张画面均蒙着一层灰雾,无论描绘伦敦、巴黎,还是威尼斯、阿姆斯特丹,此间景物与人物皆若隐若现。
Chelsea,1878
Southampton ,1872
或许是因为雾气是表现光与空气关系的最好介质,印象派画家都对雾都伦敦情有独钟。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在1870年左右特地跑到伦敦看雾,如果哪天天气放晴,莫奈就会特别失望:“我所有的画布都好像要空白一片了。”
莫奈所画阳光照耀下雾中的伦敦国会大厦
同样是画家,英国本土画家约瑟夫·玛罗德·威廉·特纳(J. M. W. Turner)就没有莫奈那么好的兴致。据说他并没有真正完成那幅《泰晤士河上的滑铁卢桥》,因为这种表现雾气弥漫的作品,在饱受雾霾之苦的伦敦人中间根本少有买家。
特纳作品:Waterloo Bridge
对了,为了配合今天“十三号星期五”的黑色日子,特别加一个关于史上最著名悬疑凶杀案之一、发生在雾都伦敦的“开膛手杰克”的八卦。
如果被问到“开膛手杰克”作案的那天是不是有雾霾,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是”做为答案。毕竟从文学角度来说浓重的雾气增加了悬疑和危险的色彩,从实际犯罪角度来说,雾气也有助于避免被目击以及方便逃脱。
但是根据记载,历史上“开膛手杰克”作案的真实日子,基本上都不是雾霾天。也就是说,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电影中特别设置的场景,为雾霾中的伦敦增添了几分阴郁和恐怖。
然后微信君特地去关注了一下日本动画片《名侦探柯南》剧场版中的一集《贝克街的亡灵》。柯南和同伴在剧中回到了正被“开膛手杰克”搅得人心惶惶的伦敦街头,进行了一系列调查。有趣的是,不知道是不是巧合还是青山刚昌也做过调查,动画片中的伦敦街头,似乎空气不错,并没有雾霾。
好,最后介绍一本关于伦敦雾霾的专著,也是今天这篇微信中用到的大量素材的来源《伦敦雾》(London Fog:the Biography)。
克里斯汀·L·科顿(Christine L.Corton)
克里斯汀是英国自由撰稿人,自2010年起任教于剑桥沃尔森学院(Wolfson College)。毕业于肯特大学(University of Kent),博士论文写的就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与爱德华时代文学中作为隐喻的伦敦雾”(London Fog as a Cultural Metaphor in Victorian and Edwardian Literature)。
在克里斯汀·L·科顿近日出版的新书《伦敦雾》中,她研究了三个问题:人们如何解释伦敦雾,他们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以及伦敦雾是怎样演变成为一种重要的、取之不竭的文化资源与隐喻的。(《伦敦书评》,2015年10月8日)
在书中,科顿向我们讲述了伦敦雾的前世今生,讲述了它们的危险与美丽,以及对英国文化与想象的持久影响。笼罩不散的浓雾改写了城市生活,创造了重塑社会关系的匿名世界,也由此为犯罪提供了掩护,模糊了道德与社会规约的界限。由此看来,伦敦雾不愧为工业时代最伟大的城市景观之一。
不过,在今天,雾霾造成的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之一。所以自从1952年那场著名的“杀人大雾”之后,英国政府通过立法和规管,禁止家庭和工厂烧煤;把传统制造业生产向海外转移,同时国内开始产业转型,几年工夫就使伦敦、曼彻斯特等城市的空气质量发生了明显改观。
当然,这些政府手段只是治理空气污染的措施之一,还有大量诸如培养环保意识,民间环保组织推动立法、监督政府和企业,清洁能源开发等等都是必须的手段。
环保早已不单单是别人家的事,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学会的技能。所以,下次跟着微信君再来看一些关于环保的好书吧。
编辑:陈佳
关键词:狄更斯 柯南·道尔 莫奈 他们是这样 描述伦敦雾霾


山西66米“大章鱼”飞上天
第21届全球华语榜中榜在澳门举行颁奖礼
法国西萨克梅多克发生森林大火 浓烟滚滚火光冲天
委内瑞拉执政党和反对党支持者分别举行游行示威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英国哈罗盖特花卉展开幕
藏文化史诗剧《文成公主》拉萨河畔再度开演
杨丽萍主演舞剧《孔雀之冬》舞动津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