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记·工作记·工作
冯骥才:近年忙于非遗和古村落保护 亏欠文学的太多
十多年前的一本《俗世奇人》,冯骥才让大家记住了泥人张、刷子李这些极具传奇色彩的民间能人。如今这部小书已畅销130多万册,书中的很多故事也被选入中小学教材。12月初,冯骥才接受京华时报专访时感慨,近些年来一直忙于“非遗”和古村落的保护,亏欠文学的时间太多了。新书《俗世奇人贰》中的18个故事,几乎是他在一周时间里喷涌而出的,味儿没变。
冯骥才接受媒体采访。资料图片 京华时报记者 徐晓帆摄
创作初衷
从一群人看天津卫的个性
前一阵子,冯骥才去青岛参加了《中国唐卡文化档案》座谈会,考察青岛渔村时听说那有一个老舍故居。“他们一看我来了说特别高兴,我说你们别欢迎,我是朝圣来的。老舍先生在这里写了《我的一辈子》,我很佩服他,他把北京人的性格写出来了。我也给自己一个活儿干,就是把天津人的性格写出来。”
《俗世奇人》第一部和第二部的故事背景都设定在清末民初,语言风格自成一派,冯骥才觉得这是最能反映天津味儿的时期。“法国有一个文化历史学派,叫年鉴学派,它有一个观点是说某一个地域在某一个时期,它的地域性表现得特别充分。你比如北京,这个城市在清末表现得最充分,所以你看老舍的《茶馆》,表现八旗子弟的那些东西表现得最充分,上海最有色彩的时期是30年代,上海女人穿旗袍,那时候上海的味道是最足的。天津这座城市,反映最充分的是在清末民初的时候。”
“天津这块地里边,有碱有盐还有硝,因生出各色性格的人,又热又辣又爽又嘎又不好惹。”冯骥才觉得,天津是燕赵之地,同时又受到齐鲁文化的影响,有一股子傲劲,“我就想用一群人把天津卫这个城市的个性显出来,一个城市的最重要的是这个城市的个性,所以我后来费很大力气保护这个城市的历史建筑,保护我们的村落和非遗,它是一个民族的个性。在社会转型期,要去吸收大量外来东西的时候,不能让这些东西丢失”。
冯骥才提到,写下这些奇人奇事还有一个原因,“以前有朋友跟我聊天,说现在提到天津话成了一种低俗的语言了,他想让我想想办法给天津话挣脸。”在小说里,冯骥才用了不少天津的方言,写了不少绝活儿,他觉得写下这么一群有意思、有绝活儿的人,也算给天津话挣脸了,而且有不少故事还收录到中小学教材里去了。
奇人奇事
融合民间故事虚构创作
《俗世奇人》第二部中的十八个故事,《神医王十二》《张果老》《狗不理》等延续了前作的风格,开篇第一个故事写的却是一条叫“黑头”的狗,这只狗知恩图报、懂事听话,却有着一股子倔脾气,因挨了主人的骂,伤了面子,离家出走了几天,最后回到家中一头扎进了泥里,断了气。
冯骥才说:“天津卫是码头,这个地方的人逞强好胜,另外走南闯北的人都见过,这个地方的人好面子。这个地方的狗也跟别的地方不一样,它也好面子,也讲义气,所以再写《俗世奇人》我先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条狗。”一条狗尚且如此,更何况生长在这里的人。两本书中的三十多个故事源自哪里?冯骥才透露,很多故事都是年轻的时候听过,都是民间流传的一些事,“我听到一点由头,然后有虚构出来的,写小说最重要的是有想象力,这是作家的天职。”
写作时,冯骥才有时会把听说的两三个人的事情融到一个故事里,比如那篇有名的《张大力》。“那个事还是真有的事,其实是霍元甲的事,当年是在天津西门外有一个营造厂,门口就搁着一个石锁,老板在上面写了句话,举起石锁者赏银百两。这石锁搁一两百斤,晃荡一下都不容易。霍元甲到那儿以后,提石锁就跟菜篮子似的,结果背面写了一句话‘唯霍元甲举起不算’。”
冯骥才觉得,这就体现出天津人的性格,这位老板不是跟霍元甲开玩笑,实际上是在夸霍元甲。“故事一开始我写的是张大力耳朵拴根绳,能挂一个小孩,这个事是我亲眼看过。最后就把这两人搁在一块儿,最后还是用了张大力的名字,霍元甲的很多传奇大家都知道了。”
小说结构
想好结尾才会动笔
看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会让人想到“三言二拍”,带有中国古典传奇的韵味儿,在创作上他也看重一个“奇”字。冯骥才说:“这在中国过去不叫故事,叫传奇,所谓无奇而不传,如果你的不奇,你传什么?有什么可传的?说白了得让人想不到,但是你写的要很单纯,而且单纯的东西才能口口相传,因为最早是口头文学,后来才变成了文字的文学。”
这些小说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结尾让人称奇,冯骥才说:“我觉得写这样的小说结尾特别重要,人物的个性也很重要,与其说好的人物不如说是好的个性,但是得有一个好的结尾。这个结尾可能是在某一个细节里,可能是在某一个情节里,也可能在某一个动作里。”他透露,如果一部小说不想好结尾,他是不会动笔的。
有一次冯骥才去苏州拜访一位老作家、美食家陆文夫,两人去当地有名的德源楼去吃饭。吃完一桌子饭后,服务员上了一碗汤特别好喝,陆文夫特意把做汤的大厨请出来答谢。“当时我说,如果没有这碗汤,这个饭就不那么好了。他问我,你觉得这一碗汤是什么?我说,这碗汤就是小说的结尾,他就说,大冯你是懂小说的。”
从作家出版社2005年出版《俗世奇人》,至今已畅销130多万册。书中的不少故事被选入中小学教材,还成为考试试题,这也跟冯骥才的小说风格有关,他的小说常常不点破主题,而让读者自己去理解其中的多层含义。冯骥才说:“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主题就是一个桃核,桃肉别人吃的都好吃,但是吃完了就走了,把桃核扔了,用心的人就把它拿起来。有心的人就把桃核在上面仔细琢磨,是不是还做点雕刻?更有心的人把桃胡砸开了,发现里边还有一个桃仁。”
冯骥才觉得,一个好的小说家得是杂学家,比如《红楼梦》里面不只有诗词歌赋,还有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都是桃肉,而桃核是读者自己去体会的。“你比如说,看我的《三寸金莲》,有人知道写的是对中国女人的束缚,他看到了束缚的痛苦。”
《俗世奇人贰》是冯骥才继《俗世奇人》之后的又一部描写天津卫清末民初奇人异士的小说集,收录了十八篇短篇小说,里面的人物有声有色有脾气有模样,活灵活现,读完小说掩卷之后,会看到活脱脱一群立在书上的天津卫奇人异士。小说具有浓郁的地域性,生动有趣的故事耐人寻味。另外,书中插图选用了《醒俗画报》的一些图画,它们虽然与小说故事不相干,但属于同一时代,能真切地反映小说中人物的生活场景,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
记者手记
冯老师惦记着文学债
冯骥才这些年出的书不少,写的文章也很多,却大多是关于非遗和古村落保护的,小说已久未动笔。采访当天,冯骥才也感慨这些年到处跑,已经很久没跟别人聊聊小说、聊聊文学创作了。他说,有时去外地考察要坐三四个小时的车,就把肚子里的小说构思掏出来想想,“有时会想到特别好的细节,忽然车就到地方了,当时有一种很茫然的感觉。”这些年,像这样胎死腹中的小说太多了。
《俗世奇人贰》写于2013年国庆节,冯骥才用了一周时间写了19个短篇,他形容当时这些故事就像从脑子里“涌”出来的,春节期间修改后给了作家出版社18篇,自己留了1篇,没准以后还要凑个第三部。在书的后记中,他这样写道:“我知道,我欠自己文学的时间真是太多了。”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冯骥才 非遗和古村落保护 文学 《俗世奇人》 的民间能人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