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终结“科学”流言靠什么
近日,中国科协发起评选2015年度“科学”流言榜,经初选有15条传播较广、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流言入围。12月30日,通过网络投票和专家终评,中国科协将公布最终入选的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这些看似具有“科学”含量的流言,借助网络新媒体传播,流毒甚广、影响甚深。有些流言人们可能见识过,说不定至今仍深信不疑。比如关于人体肝脏会在晚上11时至凌晨1时排毒的说法,就是一个“老梗”了,颇有些人把这当作科普常识看待。正确的说法是,肝脏的解毒功能就是一个生物转化过程,什么时候有需要就什么时候“启动”。随着儿童定位手表畅销,还有一个流言让家长们心惊肉跳,说的是儿童定位手表辐射超过手机千倍,实际上这类手表的GSM通信模块就是2G手机模块,所以辐射量和普通手机相当,一般不会超过国家标准。有兴趣的人不妨看看这个榜单,看自己“中招”了没有。
为什么这些“科学”流言让人猝不及防?这就在于,类似流言一者披着“科学”外衣,不具备专业知识很难以识别其谬误;再者,这些流言的论点大多似是而非,有些流言甚至颇有几分道理,让人无所适从;还有,这类流言多数针对公众普遍关注的话题,如食品安全、人体健康等,不假思索就转发传播的人很多,造成错误的知识以讹传讹,流布四方。尤其是,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兴起,分享阅读蔚然成风,这客观上也为流言传播创造了便利条件。
真理不在的地方,谎言就可能乘虚而入。形形色色“科学”流言肆虐,正表明了当前科普工作的不足之处。科学知识或许艰深,科普宜通俗易懂。如何用大众的语言描述科学的进步,这是一个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科学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帮助人们增进常识、识别谬误?可以看到,这些“科学”流言虽然观点不靠谱,要么胡说八道,要么故意耸人听闻,但因为语言通俗,说的是“人话”,所以影响那么大。这一点,值得科普工作者学习。科普领域卖得很火的《时间简史》,说起来仍然不够通俗。如果能够像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那样探讨一些严肃知识,或许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无论如何,想打败“科学”流言,有必要重视和掌握知识传播、大众阅读的规律。
遏制“科学”流言泛滥成灾,也要提升个人辨别能力。许多科学知识,虽然一般人难以登堂入室,但识别流言有时候未必需要具备科学知识,而是依赖于个人理性判断能力。例如“自制水果酵素能瘦身美容”这种流言,识破其谬误只需要有颗平常心就够了。哪怕是不懂这里头有什么玄机,上网搜索总会吧,那样也不会轻易上当受骗。
流言并不那么容易终结。正因为各种流言、谬论的存在,也才显示出科学与真理的重要性。但只要科学知识传播更广泛一些,流言的市场就会小一些。只要个人理性判断能力提高一些,流言也就不会再那么容易到处流传。(魏英杰)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终结“科学”流言


百花争艳切尔西花展
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防空旅进行跨昼夜实战演练
芝加哥举行2018年美国餐饮展
北京科技周活动主场开幕 军民融合成就瞩目
“天鹅座”货运飞船发射升空飞往国际空间站
夏威夷火山岩浆流入太平洋 形成有毒蒸汽云
到南海“海马冷泉”探秘海底的“生命绿洲”
美国务卿威胁对伊朗实施“最严厉”制裁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