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张世英:科学与艺术的“美”

2016年02月01日 09:14 | 作者:张世英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19世纪英国一个哲学家说,只有植物学家、生命科学家最懂得美。为什么呢?因为美主要讲究和谐、比例、对称、次序,哲学将其归结为一个抽象的名词———多样性的统一,通俗一点说,就是和谐。谁能够懂得多样性的有机统一,那么谁就懂得美,植物学家正是这样。联系现在,科学的发达为审美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科学家现在也追求美,追求和谐,追求多样性的统一,科学走向美,美也在走向科学。


比例、对称等这一类的美,用古希腊的话来讲叫做形式美,实际上是属于感性美。我以为,从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来讲,感性美应该予以承认,但还只是一个低层次的美,用哲学的语言来说,人的主体性没有突出。到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有了两大发现:一是发现自然,另一个是发现了人,把人当做一个主体,自然当成是客体。这个关系表现为人用主体性去认识客体,研究自然,所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随之发展起来。这样,人对于审美的观念提高了。科学的发达对于艺术和审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我们一般觉得科学和艺术是两码事,科学是追求普遍性、追求永恒的,感觉非常严峻和枯燥。但是,在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科学的发达,产生了追求艺术的精神,追求把普遍性体现在具体、感性、个别的特殊性里面,把“一”体现在“多”里面,于是有了美。不妨下这样一个简单的定义:理性的东西在感性的东西中体现,这叫做美。此时的美比感性美更进一步,叫做典型美。追求普遍,这是人类思想发展的一个阶段,科学与艺术都追求普遍性,艺术在普遍性基础上将其运用到个体中去,从而产生审美趣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科学和艺术是同根同源。


不过,我们对美的追求,到典型美这个阶段还远远不够。由于典型美给人感觉比较抽象,西方一些现代学者对其进行批判,认为典型美离开了现实。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现实的东西,有显现出来的,也有隐蔽在背后的,而美就是通过当前的在场的现实追求背后的东西。我举一个例子,梵高作品《农夫的鞋》:画中农夫穿的鞋黑洞洞的,如果是我画,可能谁也不看,但是梵高通过他的技术、修养让人思考,这个鞋为什么是这样的?想象一下,原来在背后,农夫为了填饱肚子,成年累月走在这条道路上,把鞋走破了。再进一步想到,农夫面临风雨、饥寒交迫,反映出社会贫苦状况等等。当你无穷想象时,其实你在对梵高作品做一种美的鉴赏。什么是审美?就是寻求事物背后的根源。我们说“美在意象”,就是这个道理。艺术品表面显现出来的是意象里的象,是有形的东西,而意在此外,美在象外,不在作品本身。这并不是说不要作品,而是通过这个作品去想象它背后的意象。


科学和艺术都需要想象,但彼此的想象有相同点,也有区别:科学的想象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科学家要大胆设想,甚至是幻想,但同时要为想象找到现实的证据,否则科学家就变成空想家了;艺术家不需要如此,艺术家在想象里面玩味无穷。不过,科学家和艺术家都在追求显现事物背后隐藏的“母源”,找到它的母亲、它的根源。我们经常形容《红楼梦》是说不完的,《红楼梦》的情节是具体的故事,为什么就说不完?因为它背后的人情世故、悲欢离合、历史沧桑,可以让人想象无穷。这样既是在欣赏《红楼梦》的美,也是在追求它的根源。


总而言之,科学与艺术同根同源,而且从现在的趋势来讲,科学家越来越在走向审美,越来越在艺术化,而艺术也在越来越向科学靠近,两者是“同胞兄弟”,越来越亲密。


(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本文有删节,题为编者加)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张世英 科学 艺术 多样性的统一 和谐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