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张瑞玲:融进血脉的家乡记忆
“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摘子姜,子姜辣买菩达,菩达苦买猪肚,猪肚肥买牛皮,牛皮薄买菱角,菱角尖买马鞭,马鞭长起屋梁,屋梁高买张刀,刀切菜买锣盖,锣盖圆买只船,船浸底,浸死两只老鼠仔……”
“穗穗转,菊花园,抄米饼,糯米团,龙舟节,阿爸阿妈叫我去睇龙船,我唔睇,睇鸡仔,鸡仔大,捉去卖,卖得几多钱,卖到几多钱呀,买只风车仔,转得好好睇……”
在广西梧州市政协十一届六次会议小组讨论中,来自文艺界别的曾委员动情地清唱粤语童谣作为她发言的开场白。耳熟能详的粤曲童谣,瞬间引起了在座委员的强烈共鸣,大家仿佛穿越回儿时,一首首、一幕幕,从心底蹦出,在脑海重现。这,不就是融进了血脉的家乡记忆吗?大家在重温美好回忆的同时,也为粤语童谣这无形财富正在消失而扼腕叹息。
粤语童谣曾经在广东广西“两广”粤语地区广为传唱。梧州是一座千年古城,绝大多数人讲粤语,是典型的粤语方言区。在我的记忆中,粤语童谣至少有二三十首,带着浓厚的地方特色,想象丰富、音节和谐、形式简短,读来朗朗上口。在儿时,每逢下大雨,我就会靠着外婆的臂弯,看着门外淅淅沥沥下着的雨,一起吟唱“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虽然当年并不懂得体会阿哥雨中卖柴的苦,但非常直观地记住了大雨时街道积水的情景。当我长大成人,再步入中年、老年,不管身处何处,每逢下大雨,就会不知不觉地想起“落雨大,水浸街……”粤语童谣不仅是童年记忆,更应该成为民俗记忆。
现在我们身边,老童谣消失,新童谣缺位,孩子们无歌可唱。梧州古城保留了地道的粤语,留住了乡音,还应该传承好童谣,系住乡情。曾委员的提议启发了我,作为政协委员有责任为抢救、保护和传承粤语童谣建言献策。
对!我就写份提案,从三方面建言:一是做好收集。尽管童谣是口头传诵流传下来的,但可以通过不同馆藏寻找资料,通过进家入户让民间老人回忆儿时童谣等渠道进行收集。二是做好改编。借用民间广为流传的老童谣,结合新时期地方发展特色赋上新词,使之成为富有时代气息的本土新童谣。三是做好推广。运用多种形式宣传推广优秀童谣,把童谣送进孕期准妈妈课堂,送进幼儿园,送进小学、中学,让童谣从胎教开始,伴随孩子们成长。父母、老师积极引导广大少年儿童传唱,满足孩子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他们在传唱优秀童谣中陶冶情操,快乐成长,让更多的梧州人、在梧州落地生根的外地人了解粤语童谣,了解粤语文化,把这种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粤语童谣代代传承下去,成为一代代梧州人记忆深处的童谣和浓浓的乡情。
(作者系广西梧州市政协常委)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张瑞玲 家乡记忆 童谣 方言 乡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