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史根东:建议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写入“十三五”教育规划
背景2
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我国取得的成绩
自1998年开始,受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委托,北京教科院负责组建全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委员会,指导联络十余个省市自治区中小学校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尤其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为战略主题后,可持续发展教育有了更为广泛深入的推进,形成了系列显著效果。
明确解读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政策涵义
2010年8月,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负责人联名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教育规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这是教育事业立足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实施的重要内容,是一个新的政策亮点。”同时阐明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政策涵义:研制地区规划、定位育人目标、更新课程教材、创新育人模式、加强节能减排校园建设。
进一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体系框架
近5年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组陆续发表《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可持续发展教育:优质教育之道》、《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路线图》等著述近100万字,较为完整地论述了前15年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主要成果,尤其进一步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时代应运而生的教育,其目标是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科学知识、学习能力、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区建设已见成效
北京等地区经验表明:建设实验区是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形式,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研制颁发地区可持续发展教育行政文件;大面积创建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学校;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地方课程建设;开展可持续教学———学习方式实验进而提高教学与学习质量,指导青少年参与可持续发展专题科技创新活动,建设节能减排校园。
可持续发展教育培训工作走向规范化
自1999年开始,以传播国家可持续发展文件、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主旨,专家组举办12次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讲习班及相关系列专题会议,先后培训了万余名校长、教师与教育行政官员。
国际交流机制提升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近10余年来,中国发起召开了6届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论坛与3次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会议,10多次组团出席境外国际会议,促进了各国专家与官员对中国经验的了解,搭建了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合作交流平台,提升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参与推动了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进程,加大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际话语权。
2014年11月,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在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上介绍了中国六个方面的成功经验:一是坚持理念先行,注重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融入素质教育。二是注重政策保障,中国政府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写入了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三是从课程开发与教学环节入手,建立了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三级课程体系,教学过程注重激发学生主动性并创新学习方式。四是注重教师培训。五是注重制定标准与示范引导,已经研究制定了国家、地区与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六是形成有效组织机制,成立了全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委员会,汇聚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推进。
背景3
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前,在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持续升温的新形势下,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需要加快进入教育的主流。当前,教育系统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政策支持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一批教育发达国家已经出台中央政府级可持续发展教育行政文件,而我国此类文件尚属空白。由于缺少文件指导,各级行政管理者难以从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明确理解当代教育功能,因而未能做到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地方教育政策。
部分研究人员存有认识误区:
部分学者仍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窄化理解为环境教育,制约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的传播及其对教育实践的正确指导。
校长与教师参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动力不足:
不少行政管理干部与校长存在较为僵化、保守的思维方式,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一类新教育思想,较难于接受;不少教师习惯于单一知识教学,对可持续发展教育存有畏难情绪。
职业和高等教育受制于专业壁垒,难于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
不少专家与管理者片面以为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己无关,制约着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明确定位职业和高等教育的时代功能、内容、教学与学习方式,致使教育改革与创新远远落后于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各种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教育指导思想过于多元,难于聚焦可持续发展教育:
受国家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尚未配套的制约,各种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缺乏来自国家层面的行政号召与要求的动力,因而难以主动地参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
用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专项经费不足:
由于教育行政机构尚未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列为专项工作,因而缺少专项经费;来自企业、基金会等方面的社会资金支持更是微乎其微。由于经费不足,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重要课题研究、项目开发、管理干部、校长与教师培训、中英文经验总结、编写与出版、国际会议与人员交流等重要工作常处捉襟见肘窘态。
(作者史根东系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协会会长、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主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本文根据专家组研究报告编辑而成。)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史根东 可持续发展教育 “十三五”教育规划 优先行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