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春节,那些温暖的教育符号
春节期间,家庭和社会成为教育的主要阵地。带着孩子,或走亲访友、串门拜年,感受来自家庭的爱与分享;或从一副副对联中寻找父辈的精神力量;或身在异乡,在对比中感受春节的“万里路”……春节期间,那些飘动在家庭中的教育符号,会给予孩子怎样的精神力量?
——编者
“娃娃庙会”上,孩子在美育活动中接触、习得、继承传统的年俗文化。 赵罡 摄
2月15日,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王帽圈村的中小学生在练习帽派落子。新华社发
春节期间,父亲的言传身教,让我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人生课程,并也将此精神传递给女儿——
无声的教诲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一年中最喜庆欢乐的时光。北方人的春节一般都是从年三十过到正月十五,要经历半个月的时间。这么长的节日,辞旧迎新、家人欢聚,当然也是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好时候。每到这个时候,我常会给女儿讲我父亲春节期间的故事。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青少年时期的春节几乎都是在“文革”期间度过的。那个时候物质生活贫乏,因此春节在我们的童年中留下深刻的回忆。几十年过去,对我来说深深印在心里的还是春节期间父亲的身影。
我的父亲是个孤儿,在他七岁时父母就离开人世。但父亲在苦难中却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在“文革”前考上大学,成为他所在东北边远村庄有史以来第一位大学生。大学毕业后,父亲成为一名基层兽医,每天给猪马牛羊看病。我知道父亲的梦想并非如此,他也数次申请调动,却一直没能如愿。直到我考上大学,他才调到城里工作。尽管父亲工作上并不如意,但他却没有意志消沉,在我们面前总是乐观豁达,笑对生活。
记得有一年,父亲被借调到县城工作,没多久又回到了我们所在的农场。虽然遭受挫折,可是,我们在生活中没有感受过父亲的消沉。每逢春节,东北农村家家都要挂灯笼。那时大部分人家会去买,在我们家,父亲每年都会自己扎一个更为好看的灯笼。记得那年,父亲几乎一夜没有睡觉,自己动手扎了一个两层的“宫灯”,并且亲手在每个面上都画上了漂亮的图案。早晨醒来,当我们看到家里有这样漂亮、出奇的灯笼时,心中有说不出的欢喜。夜晚来临,当家家户户把灯笼点亮时,我们感觉到,父亲做的灯笼最好看、最有光彩。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加,每当想起这一幕,我才认识到这灯笼背后照出的是父亲对生活的热爱,传递给我们一种把生活照亮的精神。多年后,当列夫·托尔斯泰的这句名言:“人世上最困难而又最重要的事就是热爱生命,即使在饱受生命不公的境遇下仍然热爱它。”出现在我生命中时,我立刻想起父亲做灯笼的背影。博士毕业以后,我的工作和生活也经历了很多挫折和失意,每当我意志消沉时,就会想起父亲的“灯笼”,心中总有一股力量涌起。
父亲在春节给我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写春联”。由于父亲是我们所在公社仅有的两个大学生之一,过年的时候,他要为很多家写春联。那时每当有人找父亲来写春联,他就让我帮助铺纸、倒墨汁,自然地,我就把他写过的很多对联学会并记在心里了。春联的押韵和诗意,我非常喜欢,而我上中学后喜欢诗歌,以及近些年来不断进行诗歌创作,就和当年帮助父亲写春联有很大的关系。父亲不光写春联,过年时出门,他还非常关心别人家的春联。他会带着我,看别人家的春联写了怎样的句子,字写得怎样。遇到好的春联,他会和我一起记下,回到家里写到本子上,这样我学会了随时随地地学习。后来,我读高中时,父亲让我与他一起练习写毛笔字,之后春节当他忙不过来时,我便可以帮忙写上几副。父亲这种因有知识写春联而受人尊敬的事迹在无形中一直激励着我。
春节期间,父亲的言传身教,让我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重要人生课程。如今,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快七年了,每年看到家家户户门前的春联,我都会情不自禁地从上到下念上一遍。而当我看到街上挂着的灯笼,我的心中都会亮起他做的那盏“宫灯”,它仿佛在告诉我:无论多么困难,都要热爱生活,心怀希望,勇敢前行。而我,也希望通过春节,将这份无声的教诲传递给女儿。
(作者系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部副部长、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王元丰)
儿子的举动,让我突然感觉到他长大了,他开始明白责任与担当——
“春天的节日”
这个春节,江南的天气特别好。我坐在蓝天青山之间,晒着暖暖的阳光,看黄发垂髫,听鸡犬相闻,仿佛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这是典型的浙南山村,依山傍水,我的婆家就在这里。或许是空气清新、泉水清冽,住在村里的老人们一个个身体健朗,说话时嗓门尤其高亢。我的婆婆年届70,头发却仍然乌黑亮泽,少见白发。公公岁数更高些,但也神清气爽,做事干脆麻利。一年中,公公婆婆乐在其中,过着城市人羡慕的“采菊东篱下”生活,但春节前,他们最期待的事,就是我们带着孩子们回到山村的家里,享受“儿孙绕膝”的幸福滋味。
于是,每逢过年,我家便兵分两路:我留守杭州姥姥家,爷俩赶往山村奶奶家,只为守岁时能陪伴在双方的老人身边。每次这个时间段,总是不少朋友早早地规划着外出旅游,我们从不作类似打算,因为老人中有晕车的、有习惯于乡间习俗的。我们每年总是静静地陪伴,一起做饭,一起小酌。小儿也从来不会闹着出去,他会一直乖乖地待在奶奶家,陪着走亲串友,虽然有时与爷爷奶奶的语言很不相通。
今年,小儿已是一名初二的小伙子,懵懂之中突然懂事起来。以往他都是跟随我们,在被动的跟随中无意识地读懂春节陪伴长辈的意义。如今,他开始主动思考中国古代“孝悌”的意义,开始主动选择实现“孝悌”的最佳方法。放假伊始,他便纠结起该陪哪边的长辈过年了。在他眼里,杭州的外公外婆只有他一根独孙苗苗;但山村的爷爷奶奶那里却也是很少有假期可以去看望的。最后,他艰难地作出决定———去爷爷奶奶那美丽的小山村过除夕。并充满歉意地承诺外公外婆“次年会留下来,以后依次轮流。”我知道,他想要公平地把自己的爱给予双方的老人们。
儿子的举动,让我突然感觉到他长大了,他开始明白自己对于长辈而言的责任与担当。而我能做的,就是陪好父母后,按惯例大年初二赶到公公婆婆身边,照顾到双方老人的感觉。虽然,我只听得懂少许的当地方言,但公公婆婆眼里的欣慰我看到了,想必小儿也看到了。我们的言行对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应该是很重要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吧。
时代的变迁,带来无数生活方式的转变。坐在开门见山、翠竹临窗的山村里,互联网仍然能无比强大地辐射进来。新春佳节,远在一隅,除了顾及这里的乡里乡情,我们会在互联网搭建的家族群里其乐融融。种种原因,许多亲朋好友新春期间没法碰面,传统的上门祝福难以实现。我们会带着小儿,通过网络体会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的氛围,在微信中给长辈拜年、给表弟表妹们祝福,甚至他还会发上电子红包对小朋友们表示关爱。最有意思的是,我们把过去济济一堂的家族晚会搬上了网络平台。春节期间的每天晚饭后,大家族里的老老小小无论身在何处,都会对着手机争先恐后地当起“麦霸”,展示歌喉。唱得怎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唱出大家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一家人的热爱。此时的小儿特别的兴奋,沉浸在爱与被爱的欣喜中。
这样的春节,在小小的山村,满是温暖和煦、明朗友爱,这个“春天的节日”,让孩子的内心盛开在春天。
(作者系浙江省政协文史委办公室副主任 费晓燕)
春节团聚,回归到大家庭中,和家族中的各种成员及亲戚近距离地生活在一起,让独生子女真切感受到了如何“爱与分享”——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春节 温暖 教育符号 教育 家庭 社会 精神力量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