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看点 看点

教育部推多校划片 “天价”学区房能“退烧”吗?

2016年02月25日 07:46 |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2015年5月,西安市4万学生参加小升初测评,家长“挤爆”校门。陈团结 摄 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择校热如何才能标本兼治?

  此次教育部下发通知后,一方面,有人担心“学区房白买了”,另一方面,也有人对这一政策是否能解决“择校热”提出质疑。

  有网友就评论说,过去有学区房还能砸锅卖铁“拼房”搞到一个入校资格,没了学区房只能靠“拼爹”,由于师资分配不平均,即使不再有学区房,家长还是会削尖脑袋往名校钻。

  对此,北京青年报24日刊载题为《实现教育公平关键不在“学区房”降温》的评论文章提指出,“学区房”降温并不绝对等同于教育公平。

  文章指 ,从具体操作看,实行多校划片将通过随机派位方式分配热点学校招生名额。但名校资格如何认定,小区所对应的名校和普通学校的比例如何安排,名额如何分配,这些问题无论怎么样经过缜密的设计,由于牵涉到各方利益,本质上是个“零和游戏”,最终都难免会引发争议。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如果在实行多校划片的同时,不缩小学区与学区之间,以及学区内部的学校之间的办学质量、办学条件差距,家长的择校焦虑会依旧存在,择校会演变为择学区,而学区内的择校暗流也会涌动。

  他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和就近入学的逻辑,应该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引导居民自觉就近入学。但现在的治理逻辑是狠抓就近入学,即禁止学校跨区域招生和禁止居民跨区域选择公办学校,想以此倒逼义务教育均衡。但如果只治理“下游”,而不治理“上游”,最终还是会“决堤”。而且,多校划片入学只是过渡措施,从就近入学看,今后还是要实行单校对口就近入学。

  “在抓就近入学‘下游’的同时,必须争分夺秒地疏通‘上游’,即调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真正缩小学校之间的办学质量和条件差异。”在熊丙奇看来,政府部门需要把抓均衡作为发展义务教育的首要责任,改变原有的“锦标主义”配置教育资源的方式,这样才能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完)

编辑:玄燕凤

01 02 03

关键词:多校划片 学区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