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孙悟空原型起源于四川?或为南猿北猴故事的合体

2016年02月27日 14:24 | 作者:王国平 李罡 | 来源:华西都市报
分享到: 


渠县东汉石阙:“养由基射猿”演化为“二郎神降猴精”


巫鸿说,除“猿精劫持妇女”外,“白猿传”题材和另一题材“养由基射白猿”也都存在于四川的汉代画像艺术中,后者逐渐演化为“二郎神降伏猴精”。


巫鸿认为,四川达州渠县的一座汉代石阙上,就有描绘的传说中神箭手“养由基射猿”的故事。


这幅画像刻在渠县的东汉沈府君石阙上。石阙身上刻有朱雀、青龙、白虎等有象征意义的动物。其中在石阙顶部画像中,一个弓箭手正在全力拉满弓,准备把箭射向一只猿或猴。而猿猴惊惧万分,一边用前腿紧抓住斗拱,一遍无助的向下看着弓箭手,似乎在哀怜乞命。


巫鸿说,许多资料都证明养由基射猿的故事在西汉以后广为流传,四川画像则表明,这则外来故事流传到四川一带后,与本地的除猿传说结合,被雕刻在墓葬建筑上以象征对死者灵魂的保护。


巫鸿认为,表现神箭手(养由基或羿)战胜猿猴的画像,后来逐渐演变为描写猿与二郎神之间的搏斗。


“描写猿与二郎神之间的搏斗,在我看来其原型就是上述秦至西汉时期‘养由基射白猿’的故事。”巫鸿说,二郎神可以说是后期中国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最著名的“降猿英雄”。而二郎神一个身份来源即被认为是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的二儿子。


巫鸿说,尽管这两种画像在墓葬艺术中具有相似的象征意义,但因为它们取材于不同的文献,其图像学的含义是不同的。在汉代以后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中,这两种画像主题形成两个核心,围绕着它们发展出两大类有关猿精的故事。


“这两个主题,在东汉以后又从四川传播到中国其他地区。尤其是伴随着魏晋、隋唐、宋元时期从分裂到统一的政治变动,四川的地方文化被吸收进一般华夏文化之中,猿猴故事的两个主题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从而为以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和宋元神怪故事为题材的绘画、戏剧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巫鸿说。


巫鸿说,源于四川的这两个有关猿猴的主题故事,发展的顶点是吴承恩在其《西游记》中所塑造的一个新型的、英雄的猿猴。“这一新形象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为过去300年中以猿猴为题材的文学、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一个新的基础。”


现场探访

达州文管所所长王平:孙悟空起源四川是一种“观点”


巫鸿教授考证的“养由基射猿图”,出现在达州渠县的汉代沈府君石阙上。


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仅存29处汉阙,其中渠县就有6处7尊,占全国汉阙的四分之一,因此渠县被成为“中国汉阙之乡”。而沈府君阙是渠县汉阙中最重要的两处之一,早在1961年就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达州文物管理所所长王平介绍,沈府君阙,约建于122~125年(东汉延光年间),是仅存的双阙,两阙东西相距21.62米,阙高4.84米。其中东阙之内侧有青龙浮雕,利吻紧咬玉环下之绶带,挣扎上仰,奋欲腾云。西阙之内为白虎浮雕,隆准短身,四足五爪,尾长而刚健,口亦紧咬玉环绶带。


对于巫鸿教授的观点,王平说,可以作为一种专家的观点来看待。


“石阙上的雕刻实际反映了汉代当时的社会生产、人物生活以及风俗习惯,从这些雕刻上可以从侧面了解当时汉代的一些社会文化。”


王平说,他对这幅图的理解与巫鸿教授不同。


“我理解的这幅雕刻的含义是封侯取爵之意。”王平说,“石刻上,一人弯弓射箭,左上角有一只猴子和一只鸟,‘猴’与‘侯’同音,射候就是射侯;鸟就是雀,与‘爵’谐音,射鸟就是取爵。”


记者发现,这幅石刻图位于西阙之上,上有铭文“汉新丰令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在东阙上有铭文“汉谒者北屯司马左都候沈府君神道”,有学者认为,铭文书法独匠,为汉隶佳品。


王平说,沈府君阙在汉阙中地位非常重要,每年都有研究者和爱好者前来参观,拓片更是广传海外。


编辑:陈佳

1 2 3

关键词:孙悟空原型 起源于四川 或为南猿北猴 故事的合体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