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评论 评论

代表和记者都多一些“换位意识”

2016年03月05日 14:30 | 作者:朱恒顺 | 来源:京华时报
分享到: 

不过,正如傅莹所言,记者的背后是公众和国际社会。记者们所关注的问题,往往也是公众和国际社会关心和想要了解的问题。记者在两会期间的采访,往往能拉近代表与公众的距离,满足公众的知情权。面对公众的关切,代表们也确有必要尽可能接受采访,以实现各方的良性互动。为此,大会新闻中心还特意增设采访联络组,为记者采访代表提供联络服务。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问题需厘清——以我的经验来看,在大会期间,记者提出的所有问题并不都与大会议题有关。甚至,有些记者的提问充满了娱乐和花絮色彩,这实际上是一种跑偏。我认为,在大会期间,记者对代表的采访,应主要围绕大会议题和代表履职来展开。比如,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有什么看法,提出了什么审议意见;对今年的预算安排有什么修改意见;对“一府两院”的工作有什么监督性意见;对于提请大会审议的慈善法草案会提什么修改建议,等等。另外,记者的采访也可以围绕代表们一年来的履职感想、未来的履职计划等展开。对于此类问题,代表确有必要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回应,因为这往往代表了公众对代表履职的关切,甚至是一种监督,没有特殊情况,代表不宜回避。

而对于其他话题,代表在保证正常履职的情况下,当然也要积极接受采访。比如,科学家谈谈对引力波的看法,艺术家谈谈对艺术作品的看法等。但是,此类采访也应以不影响代表正常履职为前提。在代表们普遍反映预算报告看不完的情况下,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回应这些采访,此类采访是否会影响代表履职,确实值得思量。我以为,应当鼓励代表尽可能多地接受采访,同时也要保证他们把主要精力用于审议各项议案、报告等,而对于有记者在分组会会场里直接把代表请到会场外采访等情形,要尽量避免。总之,代表和记者都多一些“换位意识”,就能真正促进良性互动,谋得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编辑:秦云

01 02

关键词:代表 记者 换位意识 傅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