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评论 评论
始终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
一是实实在在贴心人。据说在报告起草之初,“总理提了要求,干不成的就不要写,少来虚的,提出的措施要办到。”报告草成后发到全国148个部门征求意见,收到900条建议和意见,最终吸收了120多条。两万多字的报告,“总理在最后修改的时候,又大大压缩一下,还是回到19000多字”。整个报告没有生僻词,听得懂、记得住,入脑入心。二是大政里面见人情。比如在讲到科技发展的时候,提到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比如在总结困难和问题的时候,提到 “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和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提到雾霾天气时有发生。这些细节,是政府工作报告的温度,是行政权力的良心。宏大不掩琐细,理性不避人情。三是民生礼包顺人意。比如在关税层面,提出“降低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增设免税店”;在城镇化层面,提出“发展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容纳更多的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让他们挣钱顾家两不误”;在数字化层面,提出“建设一批光网城市,推进5万个行政村通光纤,让更多城乡居民享受数字化生活”;比如在医疗层面,提出“加快培养全科医生、儿科医生”……群众所关心的、担心的,期待的、梦想的,几乎都能在这份近两万字的报告中找到务实恳切的回应。
当然,数字依然是最好的说明。“1000万”,是今年城镇新增就业的目标;“2.18万亿”,是今年安排财政赤字主要用于降费减税的力度;“5000多亿”,是今年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的方向;“420元”,是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财政补贴提高的数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实打实的“干货”,是民生的保障,亦是获得感的倚仗。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出来后,各色解读依然热火朝天。但舆论有个共识:因为走心、因为朴实,除了几个关键专业热词需要“科普”,更多内容,民众一听即懂、一听即知。都是重点,就无须拎出重点;都是干货,就不必找寻干货。各种“速览”或“图解”,可能还不如听听总理的“原版原声”来得过瘾。
“始终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民生成绩历历在目,民生愿景栩栩如生。一方面,“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补齐基本民生保障的短板,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另一方面,“简除烦疴,禁察非法,使人民群众有更平等的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公权从2015年的“不任性”,走向2016年的“简政之道”,都在为经济社会发展而竭力,为民生福祉增益而尽心。施政有方向、民生有指望,遥远的梦想,也许会早早化为近切的明天。
编辑:秦云
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 民心 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