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评论 评论
中国“柔”增速以强改革
不“唯GDP论英雄”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速不重要。国际经验表明,经济体如果失速,那改革就无从谈起。
2016年经济目标的区间下限定位6.5%,这是未来五年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最低平均增速,体现了保证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的底线考量,也能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稳定的宏观环境。
“十三五”开局之年有必要打牢基础,为日后的调整创造更多余地。在2015年GDP增速6.9%的基础上冲刺7%,也能引领增速调整的适当过渡,提振发展士气。
不可否认,2016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但实现6.5%以上的增速目标对于有效投资空间大、国民储蓄率高、消费能力强和政策工具足的中国而言,是可以做到的。无论是消费升级加速,还是新型城镇化推进,都将释放巨大的投资和消费新动能。
在世界银行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2.4%的情况下,即使保持6.5%的增长,有着超十万亿美元经济体量的中国也仍将是世界增长的最大引擎。不断“走出去”的企业、消费能力日益增强的中等收入群体、持续开放的市场,将让世界分享中国的发展和改革红利。
然而,GDP增速目标的弹性设定表明,经济增长不是今年中国政府唯一的任务,定调柔性增长的方式正是要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等结构性改革创造更广阔的天地,实现五个发展理念的任务。
无论是清理“僵尸企业”,还是消化房地产库存,都会面临来自各方的阻力和压力。没有了强制性增长目标的“紧箍咒”,地方政府更应自如地发力改革。相比20世纪90年代的去产能过程,此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拥有更好的经济环境、政策保障和社会基础,地方政府应更有勇气和智慧来平衡短期和中长期的发展。
此外,弹性增速有利于市场更多更深地参与资源配置,这是改革的初衷,也是路径。在此基础上,政府应进一步加快自身建设,继续为企业和个人“松绑”,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
虽然增速放缓了,但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速度减而质量增,产能降而效益升。随着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中国经济将逐步适应并引领新常态,爬坡过坎,柳暗花明。
编辑:秦云
关键词:稳中求进 政府工作报告 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