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评论 评论
读懂“简除烦苛,禁察非法”的深意
当然,简政放权就像“割自己的肉”,放弃权力就等于放弃利益。对某些单位来说,多一道审批门槛,就多一个揩油的机会,这也注定了简政放权会遭遇阻力。于是,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上动下不动、头转身不转”的现象,还有一些部门阳奉阴违,明放暗不放,或者象征性放权,这说明应加大督查力度,防止简政放权走过场。
还要看到,放权不等于放手不管,也不意味着监管机构就能当甩手掌柜。李克强强调放管结合,要让政府有更多的精力来完善和创新宏观调控,尤其是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换言之,该放的一定要放到位,该管的一定要管好,如果该放的不放,该管的不管,就误读了简政放权。
仔细体味“简除烦苛,禁察非法”,人们往往把重点放在了简除烦苛。殊不知,禁察非法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最近就有一个案例,媒体曝光财政部驻北京监察专员办事处一官员,带队检查某上市公司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向该公司董事长提出借款1000万元。遭拒后,向该公司发文作出处罚。这样扰民的官员并非多数,但性质极其恶劣。简政放权,既要放权,更须将权力真正关进笼子里。
开弓没有回头箭,简政放权已处于啃硬骨头的阶段,面临的挑战更大,但不会画上句号。按照李克强的说法,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将简政放权进行到底,让权力不必乱伸手,也不敢乱伸手,让市场更有活力、让社会更有创造力,这正是“简除烦苛,禁察非法”在当下的深刻意义。
编辑:秦云
关键词:简除烦苛 禁察非法 简政放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