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本网特稿 本网特稿
潘鲁生委员:倡导和传承中华工匠精神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 谢颖)去年,央视推出《大国工匠》系列报道,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如何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如今,提到“工匠精神”,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发达国家精细和先进工艺技术,不过,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认为,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固然要学习,但也不能忘了我们中华民族自身优秀的工匠精神传统。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功有巧。”这是中国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考工记》中的话,在潘鲁生眼里,这简单的四句话生动展现了中国几千年来传承的工匠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四个原则实际上包含了生态的、环保的、人性化的、审美的内涵,对我们现代制造来说都是不过时的。过去很多行业都把鲁班奉为祖师爷,崇尚的就是工匠精神,里面包含着很多智慧,凝结着中华民族的造物思想。” 他指出,虽然全球新科技革命、工业4.0到来,新标准化、智能化的大生产已应用于当代制造业,但设计原创来自文化的转化创新,顶级工艺技术无可替代,一流的实践能力不可缺少。
对技艺精益求精,数十年如一日专注和坚守,难能可贵。潘鲁生认为,工匠精神是民族文化的凝聚,它所体现的优秀品质和内涵可以辐射到各行各业,尤其是在浮躁的社会里,更加需要倡导和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工匠精神。我们拥有世界上辉煌的工艺美术设计,创造了灿烂的工艺文化,当代中国需要工匠精神,需要“大国工匠”作为“中国设计”的发展基础。
正如潘鲁生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5年毕业典礼上对毕业生所说的:传承文脉,不断磨炼艺术创新的思维,不断提高专业化的技能,不断提升工艺设计的境界,不断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精益求精,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争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工匠。
编辑:薛鑫
关键词:潘鲁生委员 中华工匠精神 “中国制造” 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