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本网特稿 本网特稿
科技、科协界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田力普:政府工作报告对去年工作和“十二五”期间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回顾,实事求是,内容详实,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涉及科技工作:一是在“十二五”时期明确提出的24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有23项均完成或达到,仅研发经费投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二是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翻番,显示研发经费投入效率提高,产出增加。建议:一是要补足“十二五”期间研发经费投入缺口,切实在“十三五”时期实现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或超过GDP的2.5%。二是在构建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中,要将微型企业纳入其中。
曹效业:政府工作报告客观实在,符合实际,成绩鼓舞人心。建议:一是科技投入问题。财政预算报告中央本级支出中没有中央本级财政科技投入2015年增减情况,发展改革委报告中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例为仅有的几项未达到预期的指标,希望有关部门予以关注。这次报告按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将创新驱动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科技投入到产出有周期,科技的创新效益往往需要几年后才显现。二是对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结合创新型国家建设,形成“创新贡献率”指标。
徐世杰:政府工作报告数据详实,内容丰富,对去年各项工作和“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在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倍受鼓舞,报告对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不遮掩,实事求是。谈点感受:一是研发经费投入的重要性未能在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中有所体现。在指标分类中,研发经费投入属预期性指标,约束性不强,弹性较大,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预期为90万亿,研发经费投入占GDP 2.5%核算出来约是2.25万亿,实现难度较大。二是教育指标尤其是教育投入占GDP比重未能在预算报告中体现。建议: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不作为2015年的成绩体现在报告中,,可调整到其他部分。二是将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指标由预期性指标调整为约束性指标。
张勤:政府工作报告符合实际,鼓舞人心。建议:一是报告中全年新增登记企业增长数据不足以反映全面情况,因为还有消亡或事实上消亡的企业,可改为净增长数据,筛除没有实际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确保数据科学、严谨、准确。二是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放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前,因为科技体制改革是关键。三是强调在大企业中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的同时,要适当兼顾中小微企业,切实发挥中小微企业在创新创业中体制灵活、创新效率高的独特优势。
包为民:政府工作报告内容丰富,成绩鼓舞人心,前景催人奋进。但是国防科技工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体现不够,仅有一处有所表述。几点建议:一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强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强相关政策措施落实。二是去产能要同国家战略发展目标相符,航空、航天等重点行业应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三是针对人才流失严重现状,要进一步改善科技人员的待遇,营造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尹伟伦:政府工作报告富有时代感,很受启发。一是一年来党和政府攻坚克难,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人民群众对中央各项改革举措、对实现“十三五”时期各项目标充满信心。二是中央聚焦民生问题,特别提到雾霾治理问题。中央政策紧扣社会关切,值得点赞。建议:一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在管理机制、待遇、使用政策等方面的研究,让人才合理流动,但不要流失,确保队伍稳定。在新常态下,更需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是提升创新活力的重要举措。二是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调整,有效利用耕地自然禀赋资源,按生态适生区域布局农业产业结构。三是加强对森林的科学保护,提升林地生态功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编辑:薛鑫
关键词:科技、科协界委员 政府工作报告 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