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评论 评论

有疑问的地方都应该有“部长通道”

2016年03月07日 10:37 | 作者:朱昌俊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lqiaobin6352_b

据悉,今年两会“部长通道”将成为记者会之外的重要新闻“集散地”,目前两会新闻中心正与各部委新闻发言人沟通协调“部长通道”采访事宜,预计有数十人次负责人在此接受中外记者的随机采访。(3月6日 新华社)

“部长通道”是近几年两会新闻中的一个热点。随着时间推移,“部长通道”上的风景也在发生变化。这不只是说这条通道上所产生的“新闻”、“干货”更多了,更是指此前人们关注它,往往看到的是媒体记者为了“挡下”部长接受采访而使出的各式招数,但在今天,由过去的记者“追着问”变为部长的“主动说”,部长们已经成为真正的主角。而这一变化背后,所体现的部长们回应舆论监督与公共关切的主动意识,其实才是“部长通道”的最大价值所在。

两会期间,部长们需要在各种媒体见面会或新闻发布会上接受媒体的提问。但相对而言,在看似松散的“部长通道”上与媒体的“面对面”、随机交流,更具有某种别样的价值。它不仅缓解了常规性的信息发布之外,公众的“信息饥渴”,也有助于让媒体和部长们都能放下一些不必要的束缚,令提问者“敢问”,回答者“敢讲”——其之所以能成为记者会之外的重要新闻“集散地”或许就源自于此。

不过,从更大的现实来看,人们所期待的“部长通道”,其实寓意的是政府官员与媒体记者、舆论监督之间的一种良好的互动局面。在这个意义上说,“部长通道”的风景其实也应延伸到会场之外。一方面,部长们只有大力提升回应社会关切的互动、交流意识,方能跟上民众日益增长的知情权意识,为改革发展凝聚更多的共识;另一方面,身处一个改革加速时期,法规政策的调整,部门职能的变动,新问题的产生,都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频”时代,部长们若不能保持必要的“透明度”,主动走到媒体的聚光灯下,阐述施政方针,梳理改革逻辑,回应社会疑点,就必然会削弱改革的透明度,引发不必要的社会猜疑。因此,人们乐见两会“部长通道”上的积极变化,但更希望这种主动释疑的姿态能够在平时的工作中得到一以贯之的体现。

编辑:秦云

01 02

关键词:两会 部长通道 新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