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滚动新闻 滚动新闻

政协委员谈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录)

2016年03月07日 16:53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中国气象报社]:提问秦大河委员,现在应对气候变化已经变成了一种全民行动,现在一部分公众甚至科学界也有专家对气候变化是持怀疑态度的,认为气候变化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全球变暖趋于停滞。我们怎样看待这样一个问题呢?[15:31]

[秦大河]:以变暖为特征的全球变化是不争的科学事实,这是个古老而又先进的一门学科,不存在伪命题的问题。我特别做一点解释,因为科普工作做的不够,有些人概念都不是很清楚。必须把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区别开来。什么是天气?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后有天气预报,是短期的天气现象,气象现象,刮风、下雨、温度。什么是气候?气候是个比较长时间段内气候的平均状态。世界气象组织明文规定以30年为一轮,1961年-1990年的平均状态我们称之为平均气候。这个地方的气候变化了没有?与这个时候的天气要素和30年的平均状态进行对比,距离平均气候叫“距平”。当代的气候变化并不仅仅指温度升高和温度降低,所谓气候变化是指气候系统变化。五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冰冻圈。五个圈层都在发生变化,所以全球气候变暖不仅仅是温度升高了,高山上的冰川退化了,南北极的冰盖加速融化,海冰覆盖的范围减少了,生物多样性减少了,海平面上升了,都是全球变暖的定量指标。[15:33]

[秦大河]:第二点,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有关系。刚才解主任讲了碳排放问题,碳是“元凶”。1750年人类工业化以来,特别是1950年加速以来,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急剧增加,已经从工业化之前的280个ppmv上升到今年将近400,增加了43%左右。这是科学家通过实测资料获得的。今年元月3日世界气象组织宣布2015年是186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难的一年。去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比19世纪升高了大概1度左右,比平均气候升高了0.76度。不要以为这没有关系,它使得海平线以每年两三毫米的速度在增加。山地冰川退化,中国西部干旱地区冰川退化速度非常快。据中国科学院专家统计,山地冰川过去50年的面积和冰量大概减少了15%-20%,无疑对生态环境有巨大的负面作用。[15:36]

[秦大河]:这项工作说是古老的,因为200年前就有人做。1827年著名科学家傅里叶就阐述了温室效应的现象。20年之后,爱尔兰科学家发明了风光温度计,测得了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和水汽是温室气体。随后美国科学家克里米(音)在50年代开始观测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升,从300左右上升到现在的400,这些都有科学依据。科学家发明了一些模式,这些模式可以预估到本世纪末全球地表升温的情况,简单的讲取决于生产和生活方式。刚才有记者关心二氧化碳浓度、碳排放,如果按照目前的商业秩序无限制的排放,到本世纪末全球升温超过4度以上。如果按照减排特别是巴黎会议决定的,限制在2度左右或者力争达到1.5度。我们升温控制在2度之内,生态状况可以好一些。所以气候变化科学不仅仅是大气科学一家的问题,涉及到水、生态、冰冻圈,涉及到经济社会、政策乃至外交谈判,所以是一门复合型的科学,所以我说气候变化科学不但古老而且兴旺发达,希望在座的新闻界朋友们多多采访有关部门,宣传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谢谢。[15:41]

[中国国土资源报记者]:提问胡存智委员,“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到要防治城市病,逐年减少建设用地增量,实施总量和强度的“双控制”。总量控制和新型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增量的减少,如何有利于防治城市病。存量用地够不够用,低效和闲置用地有什么好机制把它们用起来?[15:42]

[胡存智]:谢谢你提的问题。实际上你提了三个问题,我想通过三个方面来回答。实行建设用地总量的“双控”是我们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减少了建设用地,会不会影响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和防止大城市病,我想从三个方面回答。首先建设用地总量的“双控”,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有利的,是有帮助的。实行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有利于我们进行主体功能区的建设和发展。可以按照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建设的主体功能合理安排,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这样合理地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使我们的城市发展更为有利,从而防止大城市病。[15:44]

[胡存智]: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有利于形成优化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在新型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从宏观角度有利于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同时在具体发展中,对城镇化的发展,我们通过划定“三条红线”——基本农田红线、城市扩展边界、生态红线,来优化城市的发展格局,防止“摊大饼”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从而防止城市病。建设总量的控制还有利于人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可以落实人、钱、地挂钩政策,实现这个机制,使城市规模发展和人口同步发展,提高城市的集聚效益和经济发展的节奏程度,从而促进新城镇更好地发展。建设总量的控制有利于资源的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形成更好的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城市建设形态,提高城市的发展质量,发展紧凑型、立体型的城市,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力。[15:46]

[胡存智]:总量控制有利于城市更新、土地整治,进行环境整治,循环利用各方面资源,发展高效清洁城市,创新城市发展的机制体制关系,来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建设用地总量和利用强度的控制有利于协调新型的城乡关系,形成城乡的合理布局和用地规模,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从这几个方面看,对于进行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是极大地促进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应该说是有利的。你的第二个问题提到,在控制总量以后,建设用地总量减少,会不会缓解大城市病?这个问题更好回答了。虽然建设用地总量的减少,建设用地新增量的减少是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联系在一起,虽然主流是减少,但是是有区别的。按照总量的不同,可以通过建设用地的新增量和存量以及流量来共同使用,来保障建设用地的发展。以土地利用的方式和转变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新城镇的发展,来缓解治理大城市病。[15:48]

[胡存智]:从几个方面都可以看到,建设用地新增量的减少对于防治大城市病有利。首先新增建设用地的减少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是按照总量控制下的新增用地减少,是有区别的。在主体功能区发展的指导下,根据重点开发区、两横三纵的城市化发展以及人、钱、地挂钩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新增建设用地是得到保障的。这样可以通过这个发展来保证这些地方得到更好的发展,消除大城市病的影响。同时新增建设用地的减少是和存量增加并举的。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保证建设用地城区能得到合理的扩容,通过存量建设用地的利用整治原来的空间分布格局,防止大城市病。新增建设用地减少和建设用地流量的增加是联动起来的。通过建设用地的增减挂钩,腾退已经用的建设用地使得建设用地得到保证,城市空间得到扩展,布局更加优化,城市建设更加科学合理,通过这个运行更加有效,从而防止大城市病。你的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15:50]

编辑:曾珂

关键词:政协委员 政协 绿色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