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随迁子女异地就学难在哪?师资短缺等问题仍待解(图)

2016年03月08日 10:10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作为人口输入大省,广东省目前非户籍义务教育学段学生就有430万人,加上学前教育超过600万人,且80%都集中在深圳、广州等珠三角城市。“异地就学给当地政府带来了相当大的财政压力。”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认为:“新出台的‘钱随人走’政策正好缓解了当地压力,为异地就学的推进提供了可靠支持。”

学位、师资短缺等问题仍待破解

教育经费问题得以解决,想让随迁子女真正和城里孩子享受到一样质量的教育,还要迈过哪些坎?

最大的难点在于公办学位的不足。罗伟其代表认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随迁子女的流入每年都是成万人增加。现在的问题是,钱有了,可根本来不及建学校、盖教学楼。2015年,深圳市拿出了一半的公办学位来解决随迁子女异地就学问题,却只能满足23%的随迁子女享受公办教育的需求。他坦言,“50%和23%,差距实在不小”。

此外,教师编制成为解决异地就学需求的关键。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宋永忠针对师资短缺的情况发问道:“公办教师编制数难以增加,可学生越来越多,学校该怎么办?”例如,苏南某公办学校共有教师124人,其中有正式编制的教师只有44人。为了确保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不得不将一些拥有教师资格证的师范毕业生作为临时聘用人员承担教学工作。宋永忠委员坦言,他们工资待遇低,工作不安心,由此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正常教育活动受到影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用民办学位和“流动编制”补短板

一边是稀缺的学位、师资,一边是日益增长的随迁子女群体就学需求,异地就学如何才能真正破冰?

钟秉林委员建议,要从顶层设计上把好“规划关”,应把异地就学这一问题纳入地方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根据适龄儿童的人口分布等规划好城镇教育事业规模。同时,地方政府必须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新建学校、增加师资。此外,还可以推行将流入地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编制纳入全国的统筹考虑。

结合流入地普遍状况,罗伟其代表认为,可用民办教育的发展补齐短板:“适当拓展公办学校空间;由政府购买部分学位;把民办学校水平提高,让家长觉得上民办校也是一个选择,而不是被迫的无奈。”

宋永忠委员则建议实施“流动编制”教师聘用改革:“在现有公办学校编制约束政策不变的前提下,支持流入地区政府和教育部门根据办学需要,招聘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师资作为‘流动编制’教师,与公办教师享受同工同酬和福利保障。当公办学校教师缺编时,优先安排‘流动编制’教师进编;当教师数量过剩时,这部分教师则进入‘地方师资储备库’,接受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岗位的调配统筹,满足师资需求。”

(本报记者 邓晖 晋浩天)

编辑:王沥慷

01 02

关键词:随迁子女异地就学 师资短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