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要闻 要闻
从全国两会看“中国动力”:把握发展大势 凝聚奋进力量
“中国动力”之源:新发展集聚巨大潜力
上海银监局局长廖岷委员在不久前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期间,问美国一位银行家,国际投资者到底怎么看中国经济前景。
这位美国银行家的回答是:与中国长期打交道、在中国有投资的,了解中国的潜力和能力,并不很担心;而那些非常悲观的,多是不了解甚至没有去过中国的。
局内人看得更加清楚。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委员在讨论时说:我们招工时,工资要是不涨10%都招不到人。如果经济真的不行,怎么还会涨工资?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
里里外外、方方面面的情况都提醒我们,中国经济仍然有着巨大潜力,中国经济已经发生了许多带有趋势性的积极变化,正在积蓄新的动力。
——新型城镇化将会激活中国巨大内需。
经济学家厉以宁委员2015年前往6个省份对农民工问题进行了调研。他算了一笔账:全国农民工数量2.7亿,但加上留守儿童、 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一共涉及约4亿人。要逐步解决长期稳定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工户口和住房问题,这样他们才能家庭团聚、社会安定,而这也将拉动更多的消费。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到2020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45%。
安徽省铜陵市委书记宋国权代表分析,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从需求端看,将加速消费升级,拉动有效投资;从供给端看,对稳定劳动力供给、培育现代产业工人队伍至关重要。
——开放新格局将重塑和拓展巨大外需空间。
“中国已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未来发展要放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考量。‘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大大拓展中国经济的国际空间,特别是国际产能合作助力中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与沿线国家在互利中实现共赢。”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贺同新委员说。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对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作出了明确安排。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新亚欧大陆桥、中巴、孟中印缅等国际经济走廊建设,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路线图”,相关地方的积极性很高。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委书记张雨浦代表说,在“一带一路”框架下,黑龙江省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合作项目加速推进,海陆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拉开序幕。
——亿万人民是中国动力的“第一资源”。
人尽其才,百事俱举。“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
中国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力资源宝库,也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最大动力。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代表说,创造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科技领军人才;要通过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转型升级培养大批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要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不竭力量充分调动出来。
编辑:曾珂
关键词:中国动力 全国两会 两会 发展大势 奋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