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好人募捐遭遇两重天

2016年03月09日 22:34 | 作者:蔡君彦 邵可强 | 来源:大河网
分享到: 

【遭遇】好人募捐求帮助遭遇“冷热两重天”

2月17日,王向利带着母亲的诊断证明等资料,来到郑州试着求助。可是,省慈善总会、省红十字会及多家民间公益组织,并没有相对应的助医款项。向媒体求助时,也被告知此类求助太多。

后来,在省慈善总会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王向利试着在河南慈善网上发起个人求助。据了解,该求助信息从2月17日发布,有效期至8月16日,希望筹集善款2万元。截至3月6日18时许,已筹善款显示为500元。

与此同时,王向利还通过其他渠道求助,他发布了微信求助帖,还通过“轻松筹”平台发布求助信息,最后他共筹集来自四面八方的善款3万多元。

“相比之下,如今通过微信等求助,拼圈子,拼人缘,影响力确实大。”王向利结合自己多方求助的效果表示,河南慈善网的权威性足够强,不过在关注度、影响力等方面,确实比当前火爆的求助平台要弱。

【声音】信息透明、整合资源扩大影响力

对此,河南省慈善总会工作人员表示,关注度比较小、没有太多推广,是当前官方慈善网站的普遍现状。

就河南慈善网而言,有一部分相对固定的关注人群,在募捐量逐年递增的情况下,目前,最重要的是做好信息透明,每天进、出款项都有及时性公示。而开展“我要求助”,则是希望帮助更多求助者的探索性尝试。

“慈善领域的发展趋势,将是术业有专攻。”工作人员表示,有公募资格的慈善机构和有影响力的第三方公益平台进行合作,整合资源,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比如,在和新浪微公益多年合作的基础上,今年2月份,省慈善总会又通过腾讯公益,首次尝试上线了第一个公益项目,不到30个小时,实现筹集善款的目标,比单纯在网站上筹集善款的效果明显提升。

思考】慈善的公信力和吸引力,如何合二为一?

“中国好人”王向利的求助经历,也折射出当下很多遭遇困境的老百姓渴望得到帮助,又不知如何求助才能让人信任、效果更好的共性问题。

慈善组织,自然是很多人心目中最先想到的权威途径,媒体、民间组织、微信朋友圈等等,也越来越多地被遇到燃眉之急的求助者选择。

相比之下,自然会有反差:慈善组织的权威优势明显,可“吸引力”不够;而“慈善众筹”、通过民间组织求助等

方式,在个人救助中作用确实明显,可是,如何让人放心捐、让善款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也值得思考。

今天下午(3月9日),慈善法草案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按照慈善法草案,求助的公民,可以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合作开展公开募捐,募得款物由慈善组织管理。

那么,慈善组织的“吸引力”在“法”的作用下能否得到扭转或增强,值得期待。

【解释】慈善法助力中国慈善事业发展

为什么要制定慈善法?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社会法室负责人郭林茂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的慈善事业起步晚,近年来却又被一些伪慈善、不规范慈善行为甚至打着慈善招牌进行诈骗等乱象败坏了慈善的名声,中国的官办慈善事业不规范、不透明,影响了慈善的公信力,中国亟须出台一部法律对此进行规范,促进慈善

事业的健康发展。

慈善法将把慈善事业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构建一个更加规范的环境,让捐赠者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能够得到尊重,让求助的人能够有章可循,让欺诈行为受到惩处,不让人们的善心受到欺骗。畅通渠道,树立公信,让王向利们在合法慈善机构求助不再遇冷。


编辑:阮浩冉

01 02

关键词:慈善 求助 募捐 遭遇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