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评论 评论
为全国人大代表弱化“地方意识”叫好
弱化地方身份,强化“全国人大代表”意识,这种全国意识非常可贵。毕竟这是全国两会,不是地方两会,要更多关注那些关系全局、有着共性、事关每个人利益的国是。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与黑龙江代表团座谈时关心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其实不仅来自东北的代表应关心这个话题,其他地方也应该关心。全国人大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谈到反恐问题时称,民众围剿暴恐分子场面令人感动——实际上,反恐不只是新疆的事,其他地方的代表也应该关注这个问题。还有,煤炭价格低迷不仅是山西的问题,湿地保护不仅是黑龙江的问题,水电开发不只是云南的问题,慈善立法涉及每个人每个地方,治堵治霾、财税改革、深化推进反腐更是共性问题,应该多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讨论这些普遍问题。
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行使立法权和监督权的政治场所,无论是立法还是监督,本质上都是利益群体与利益群体博弈的过程。来自地方的全国人大代表有合理的地方利益诉求很正常。但我注意到,有的地方代表团开会讨论问题时,一些代表的地方意识过强,说的多是本地的事,好像只是换了个地点开地方两会。当然,分组讨论,难免会带有地域特色。但既然是全国人大代表,就应该有更鲜明的“全国”意识,不要问自己从哪里来,到北京参加全国两会就应该融入“全国”舆论场中,超越地方局限站在全国视野看问题,为全局问题献计献策。
比如这一次代表要审议慈善法草案,这部重要法律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关系到中国慈善能不能突破“缺乏信任感”这个心理障碍和发展痛点,关系到能不能激活沉睡的慈善热情并释放经济发展带来的慈善红利——这不是哪个地方的事,不只是民政部长的事,而是全民的事。全国人大代表们应该多为这样的问题贡献智慧。
编辑:秦云
关键词:地方意识 全国意识 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