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要闻 要闻

从全国两会看“中国创造”:奏响创新的时代强音

2016年03月10日 23:32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谋创新良策,抢抓引领“中国创造”时代机遇

“那么多企业,为何做不好一个电饭煲?”“钢产量世界第一,小小的圆珠笔钢珠为什么造不出来?”针对自主创新能力的锻造,一些代表委员发出“电饭煲之问”和“钢珠之忧”。

安徽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孙兆奇代表说:“圆珠笔钢珠看似不起眼,却属于高性能合金材料,对制造工艺的要求非常严苛。但这方面的研究属于工程领域,难出论文难获奖,研究投入不足,在某种程度上被弱化了。”

“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导致一些领域少人关注,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难以被激发。”孙兆奇说。

不可否认,创新这枚“硬币”,不仅有突破和自信,还有另一面:中国有不少关键领域的尖端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少,引领科学潮流的大师少,世界级的科技企业少。

创新永无止境,挑战永不止息。

放眼全球,时与势在变化,艰与险仍交替,中国身处大国竞争的新赛场,站在创新发展的新起点——

如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中国制造怎样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新兴经济体“承接转移”中再造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的追赶型发展能否成功转向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过去三年,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化工系副主任邢新会一直用自己的实践回答这些问题。

自称科技成果转化“凿冰人”的邢新会告诉记者,过去科研人员有了成果就发论文,发了论文不知道如何转化就束之高阁。“有的成果一放就是10年,市场需求早变了,成果成了没有价值的‘烂果’。”

主攻生物育种研究的邢新会,专门让课题组里的骨干牵头,将实验室技术面向市场进行研发,打造了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科研与特色技术服务平台。

“去年,我们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常压室温等离子体高效生物育种装备,出口日本和新加坡。更重要的,研发人员掌握了市场需求,科研上更加接地气了。”邢新会说。

两会期间,关于破解创新束缚的观点交锋、思想碰撞持续进行。共识,越来越多;思路,越来越清;路径,越来越明。

鼓励创新创造,激励机制要奏效——

“如何有效培育创新驱动者?”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说,“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

打掉“拦路虎”,铺好“快车道”。他认为,推动创新,一方面要继续简政放权,简化企业办事流程,降低办事成本;一方面还要适当增加“容错度”,“企业家的信心建立起来,预期稳定下来,创新之水才能活起来。”

实现创新创造,保护机制要跟上——

“一些尖端科技成果在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有的企业习惯于热炒概念,却忽视了知识产权建设和保护。”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一林代表说。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李玉光认为,创新型国家应当崇尚原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建议加大对知识产权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强化警戒作用。

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代表委员们期待,通过体制机制的逐步完善,使创新在中华大地热潮涌动,催生更强劲的发展动力,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编辑:曾珂

01 02 03

关键词:全国两会 两会 中国创造 创新 创新的时代强音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