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河北正定现丁家两将军墓及墓志 文物部门正勘探
历史
这里应该埋着明代丁家五代将军
丁兰坪介绍,2014年11月25日,距离现在发现墓地的不远处,施工人员挖出一块石碑。墓碑高1.70米,宽0.77米,厚0.15米,碑上有711个字。丁兰坪找来拓片专家,将碑文拓了下来,历经半年查找县志村志、咨询历史专家,最终基本弄清楚了碑文的意思。
石碑记载的是明代昭勇将军、指挥使(武官三品)丁祥的一生。公元1364年,丁祥生于安徽滁州,为明代武将,曾跟随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房宽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公元1403年,丁祥任真定卫指挥使(以此计算,丁家庄有600多年历史)。公元1409年,丁祥病故,葬于“真定城东临济之原”。公元1431年,丁祥墓迁至“猪河之原”,与夫人合葬。
在这篇由时任直隶真定府真定县儒学训导朱韶薰撰写、时任直隶真定府知府张志广篆额、通判叶顺宗书丹的碑文中,总结了丁祥的一生,碑文中有“好爽豁达”“威武兼济”“攻坚必取”“守固必完”“临危不惧”等大量赞美之词。
根据清光绪元年《正定县志》卷二十六世袭篇中记载,丁祥以靖难功授真定卫指挥使,其子丁源,英杰有为,世袭指挥使,丁源的长子丁森、丁森的长子丁勋、丁勋的长子丁光祖皆世袭指挥使之职。
而今发现的两块石制墓志,一块是记录丁勋事迹的,另一块记录的是丁光祖的事迹。据文物部门和丁兰坪等人推测,先挖出石碑,再挖出棺木、墓志,这表明此处地下可能埋着丁家五代将军墓群。而根据记载,附近可能还有丁祥、丁源、丁森三位明代将军的坟墓,“要是真有五代将军墓群,就太叫人激动啦!”
印证
将军墓墓志印证了县志中不少记载
在石家庄一带很早就流传着“金谈固、银白佛、玉石高家营、玛瑙丁家庄”的美谈,丁家庄远近闻名的是独具特色的村貌民居,青砖碧瓦、长檐斗拱,十分气派,彰显着丁家庄曾经的富裕。这曾经的辉煌村史,在明清年代缘何而来,困扰着丁家庄几代人。曾几何时,人们不禁自问,一个既无富商巨贾、又无高官厚禄的家族,何以带来“玛瑙”的富裕生活?若无名门望族的传承,又何以创造“高门大院”的家境?
而今接连发现将军墓,又有石碑和墓志上的文字,丁家庄人才认识到“自己”:原来我们曾经是官宦家族,哪有不富的道理呢?
丁兰坪介绍,大家知道,明末清初是一个战乱频繁的年代,尤其是清朝建立初期,由于历史原因,清朝不仅推翻了明代王朝,同时也对明朝的文献资料和文物古迹给予毁灭性破坏,抹杀了大量的珍贵史料。而通过墓志铭和碑文,印证了不少支离破碎的明代史实,尤其是对正定县少之甚少的明代史料显得弥足珍贵。
比如印证了,在燕王朱棣“靖难之变”的征战中,丁祥驰骋疆场,能攻能守,战功显赫,可谓常胜不败,堪比三国赵子龙,所以子孙才能世袭官职。还印证了清王朝对明永乐皇帝朱棣的极大仇视和对史料的抹杀。我们从清代编纂的正定县志中几乎找不到有关明永乐年间的史料,尤其是关于人物职官等方面的记载。在记录较全的清光绪元年《正定县志》中,各项有关人物的记载,都是由明洪武直接到明宣德年间,从明建文1399年到明永乐1425年29年的史料几近绝迹。这也印证了这近30年明史“无正史多演绎”的独特的历史现象。
丁兰坪介绍,此次将军墓以及墓志的发现,与县志上记载的文字相互呼应,有力地证明了县志上关于丁祥将军及其后代世袭官职的记载。同时,此次发现对于研究正定历史,甚至是大明王朝都有一定价值。
另据现场负责勘测的正定县文保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省、市、县三级文保单位已经开始着手对可能存在的明代丁氏墓群进行勘测和保护,一旦勘测到墓群后,会采取抢救性的保护措施,并会有计划地进行挖掘。
■丁家后人现施工现场搜寻散落的先人遗骨。
碑文和墓志中的
丁祥和丁勋
1399年,太宗皇帝朱棣以“奉天靖难”之名在燕京起事,丁祥以全城归附朱棣,保护了蔚州民众,朱棣授予丁祥指挥兵权的兵符,并升迁为武将四品官职。这年正月起,丁祥跟随主帅房宽,领兵驻北平。五月,攻打济南、白沟河、沧州、东昌,屡有奇功,升职为指挥同知(从三品)。1401年,又跟随房宽,攻打夹河、西水寨、东阿、东平、灵璧。五月攻破泗县,记功很多。六月随朱棣渡过长江,攻克收复了南京北城门外,在攻克南京北城门外时丁祥立下首功,因此升迁为昭勇将军指挥使(正三品)。1403年,丁祥调任真定卫。丁祥任真定卫后,严于律己,军队稳定。
从出土的丁勋将军的墓志中,记录着他的一生。昭勇将军丁勋幼年丧父,由母亲相辅。由于他性格沉稳,重礼节,并且射术尤为精湛,深得当时巡按史柯公赏识。真、顺、广、大四府盗贼猖獗,丁勋被任命为提督,负责四府治安,打击盗贼,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随后,巨寇焚劫畿内,丁勋又被派往祁州等地负责当地治安,深得百姓爱戴。晚年,丁勋告老还乡,深居简出。
编辑:陈佳
关键词:河北正定 现丁家两将军墓及墓志 文物部门正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