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本网特稿 本网特稿

学术“大咖”们的烦恼

社科界委员热议改革创新科研管理

2016年03月11日 22:45 | 作者:司晋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除了报销,他认为,现在一些社会科学的课题都沦为政绩工程,单位只看你拿到多少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然后再加倍奖励。这样致使有些学科每年经费都很多,但有的真正需要常做调查的学科,恰恰又没钱。

对张蕴岭的观点,李捷委员频频点头。他所在的求是杂志社就面临着尴尬。这次,中央推行事业单位的公车改革,基本是参照机关单位。但专业技术职称如何往行政级别上套,让李捷头疼了一把。请教人社部,回答是根据单位自己情况定,“我们没办法,就自己拟了一个报上去,不知能不能通过。”

李捷认为,现行的科研制度管理总体建立在防范和“卡”的基础上。“我赞成对官员要‘卡’,因为他们手里有行政权力,需要制约;但搞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分子有什么权力?当然,我们要辅之以诚信制度体系。如果哪位学者出现公款私用,巧立名目,就降低他的信用度。”

对于科研管理这个词,刘白驹委员是有些想法的。“就是解决科研人员在经费或其它问题上的困惑嘛。”他再三斟酌,觉得换成 “科研服务”或“科研辅助”好一些。 他回顾,30年来,我国不乏很多好的经验做法。例如对某些人文学科来说,项目完成或接近完成后再资助更适合。

除了找发票、算钱外,现在科研人员的很多时间都用在给自己攒分、为别人打分上,因为考核体系如此。“这样评价不科学。哪个学者优秀、哪部著作好,通过学术研究中的评价和同行专家的使用和传播,大家心里很清楚。”

刘白驹认为,现在的评价体系还有一些误区,例如请外行进行综合性评价。从管理学理论来看,离被评价的对象越远越公正。但是搞社会学的评不了法学,法学也看不懂社会学,往往没法打分。

此外,王子豪、侯欣一、饶戈平等委员纷纷发言,就“明确智力报偿;鼓励政府、企事业单位购买科研成果,发挥社会科学服务决策、服务社会的作用;针对不同性质的研究工作,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采取不同的资助办法;加强科研经费绩效考核,提高科研成果质量……”等话题提出建议。他们认为,应该尊重科研和学术规律,还科研和学术本来面目。


编辑:孙莉姗

01 02

关键词:两会 哲学社科领域 科研经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