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吴为山:诗书画塑 形神妙合

——我塑《饶宗颐像》

2016年03月12日 10:10 | 作者:吴为山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饶宗颐先生,一代文化大师。学界尊称他为“饶公”,与季羡林先生并称“南饶北季”。从长相上看,二老确有惊人相似之处,气息上更是融通,谦和而内蕴骨力。


我于1994年结识饶先生,有不少书信往来,结下了墨缘、文缘。2000年初见饶公,当时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开设文化讲座,饶先生的书法在图书馆及一些重要场所皆可见得。字相如长相,古意盎然,碑帖兼容,集渊博学养、深厚功力与诗人才情于一体。这种由书法而获得的认识,使我如痴如醉,继而我又读其文著,观其画作。读来,观来,渐入其境,遂生为其塑像之念。一日,文化学者陈方正博士邀请饶公和我喝下午茶,饶公少语,但见我所塑弘一法师像时,若有沉思,寿眉颤动,拉着我的手:弘一大师在九泉之下也会感谢你的!


饶公欣赏雕痕中所印证的心象,那种由内在的感动与顿悟而发出的意,是通达文化人心灵的渺渺祥云。尔后,他便托其助手郑会欣博士专程带给我一幅书法,上题“形神妙合”。我知道,这是前辈对后生的寄望,乃一代文化大师的殷殷之情。严羽《沧浪诗话》有言,“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诗之极致是入神,肖像雕塑表现的极致又何尝不是呢?饶公知我,我慕饶公。不久,我飞抵香港,携大卷图稿、画稿、书法及雕塑新作照片求教先生。时值中秋,天气略有寒意,饶公见我风尘而来,甚喜,领我到中大校园散步。行至杨振宁先生铜像前,他幽默地告诉我:“我与杨先生都系上了围巾,只是他穿了大衣,我穿西装。”惹得同行者一阵笑。此时,饶公童性大发,捏紧拳头、挥起胳膊、作打拳状,并直呼自己身板硬朗。那头上银丝在微风中抖动,毕竟已是90寿翁,饶公的这股倔劲,一直留在我记忆里。这是一个具有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学者之写照。我感动之际,连续抢拍百余张照片,为我的雕塑创作提供了真实、生动、传神的蓝本。


雕塑家为被塑者所摄的多角度形象,能在塑像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对应,且有身临其境的亲切感,与仅根据他人提供的照片而塑像是两种不同的感受。就我的经验,同一个人的100张照片,真正形神俱佳者不足百分之二十,可见“照片”是雕塑的基础,交往与了解又是拍摄好照片的基础。


诗言志,塑者何为?塑饶公,其关键在于表现那形象所厚载的人文精神。饶公天庭饱满,呈智者像;目含慈意,呈仁者像;长眉奕奕,呈寿者像。他诵读佛经,对敦煌的研究非囿于文本,以高超的绘画技艺和内心涌动的佛性绘就了大量的佛像。其沉厚、稳健是文化的禅定。


酝酿与冲动,积累与表现,经过几年的时间,终于塑成了饶公像,并于2009年11月12日落成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又是一个秋天!94岁的饶公亲自将名为《谢为山兄塑像用杜诗第一首韵》的墨宝赠于我:


为我塑幽姿,妙手臻灵境。

狮山兀相对,池月印微影。

胸宽象纬近,心同壶冰冷。

留影对但丁,前事堪重省。


观饶公的《谢为山兄塑像用杜诗第一首韵》书法墨迹,整体长达八尺有余,翰墨淋漓,且境界高远。饶公论书有言:“书道如琴理,行笔譬诸按弦。要能入木三分。轻重、疾徐、转折、起伏之间,正如吟揉、进退、往复之节奏,宜于此仔细体会。”看饶公的书法,宛若在看他奏一曲《高山流水》。


我在塑造饶宗颐先生的雕像时,重在表现他的气。饶公曾说他非常注重“气”,写书法、做学问都要讲究气,而且气一定要贯。我塑饶公旨在表现他沉潜为学的静气,涵养道德的骨气,还有他翰墨中的金石之气,丹青中的灵秀之气。用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来表现饶公的神,我更注重饶公内在的“古气”,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研和推动是儒释道文化在当代的继承和发扬。


中大的学子们说:饶公的像不但可以与我们对话,也可以与历史、与未来对话了……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吴为山 《饶宗颐像》 诗书画塑 形神妙合 饶宗颐 雕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