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评论 评论
“精准扶贫”需要“精准赋能”
“精准扶贫”要因地制宜,也要因人施策。贫困地区有发展的需求,贫困人口有致富的愿望,这些都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原生动力。向贫困人口“赋能”,需要针对有创业意愿的民众,加强政策扶持,鼓励他们干事创业。针对多数劳动人口,要积极营造“家门口”就业或者转移就业的有利环境,为他们提供教育培训和完善的社会保障,支持他们拓宽视野、提升技能。同时,对于那些因为身体原因无法从事劳动,或者缺乏家庭关爱的人群,要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不使一人掉队。
资源放对了地方,就是财富。贫困地区脱贫也需要扬长避短。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要运用系统思维和全局思维思考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使之和周边地区乃至省外、国外的需求有效对接起来。比如,内蒙古库布齐地区将防沙治沙和精准扶贫结合,通过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发展沙漠生态产业,结果生态好了,人也富了。通过走差异化的路子,贫困地区完全可以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发展致富的道路上“弯道超车”。
扶贫开发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脱贫攻坚一定要扭住精准,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到户、精准到人,找对‘穷根’,明确靶向。”各级党委政府唯有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扑下身子到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中去调研问计,以问题为导向,为贫困地区的发展铺好“底子”、出好“点子”,才能真正提升贫困地区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使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变成民殷国富的美好现实。
编辑:秦云
关键词:精准扶贫 脱贫攻坚 十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