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评论 评论
解决“心肺之患”要看到现实效果
努力之下,必有回报。昨日,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答记者问中提到,去年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年均浓度为5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1%。美国NASA卫星也观测到中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出现了颗粒物的降低。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工业发达地区的珠三角去年整个区域全年的PM2.5浓度达标。这些效果是看得见的。
然而,治理雾霾,依然道阻且长。从现实来看,我们正在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同时也大量淘汰落后产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也在逐步改变。对于彻底治理雾霾的急切盼望可以理解,但一夕解决问题极不现实,治理雾霾还要一步一步来。西方发达国家治污,历经半个多世纪,现实和经验都告诉我们,治污、治霾注定是一个渐进而长期的过程。
但必须要明确的是,雾霾治理的长期性必定不能够成为一些地方和企业脱责的借口。就当前的环境治理而言,与民众期待间仍存在差距,民众依然屡遭袭扰。效果与期待间的落差,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很多时候,我们看得见中央制定的各类政策措施,却看不见地方政府企业的执行效果。一些政府依然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对治理雾霾消极怠工,同时,监管缺失更是此类行为隐蔽发展。治霾无效果是因决心不够大,全社会都在秉承绿色发展的时候,坚持唯GDP的发展模式就是落后和倒退,最终也必定会被吞噬在时代的大潮流中。只有真正壮士断腕,让中央政策能在各地都化为现实效果,才能真正凸显职责到位的效益。
不能忽视的是,大气污染之下,区域联动,地域相连,在雾霾面前谁都不能独善其身。各地都要拿出切实的行动来解决老百姓的“心肺之患”。随着我们对治理雾霾认识的深刻,我们对治理雾霾的办法就越来越多,越来越科学。治理雾霾不仅要抓铁有痕,且必须抓得越来越紧,越来越深。只要我们有铲除雾霾的志向,有坚持不懈的科学治理,我们的蓝天就不是梦。
编辑:秦云
关键词:心肺之患 雾霾 现实效果